关山月笔下的武夷山水
观看: 46       赞:

□叶礼璇

《漂游伴水声》(资料图片)

中国的名山是大自然的杰作,亦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往圣前贤踏遍青山,饱游饫看、口吟胸怀、寄情明志的文化高峰。画坛名家以向山河壮歌和前贤致敬的敬畏之心积极创作了中国山水精神图谱。

这是一种心灵的沟通。

这是一种生命的交融。

于是名家的精神和画卷便同名山长存。

关山月,这个名字有来历:他原名:“关泽霈”,拜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后,老师将名字改为“关山月”。这原本是古代乐府中的一个题名,据《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唐李白有诗《关山月》:“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老师借乐府旧题为学生改名,是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关心国家与民族命运,用笔墨反映时代的艺术家。

关山月不负先辈期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渐渐凸显鲜明的艺术个性,以独特艺术语言暗合时代气质,达到引领时代风骚。

1959年5月,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巨幅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国庆十周年前夕,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画作中的前靠松树和远景的长城雪山是关山月所画。

初探,尝试,摸索,实践,开启了关山月创作巨幅国画的辉煌篇章。

广东美术馆展厅内大墙高悬的《漂游伴水声》前,观者的身心被深深震撼,134cm×306cm的尺幅,真叫一个“大”字。据我所知这应该是画家一人独自创作的武夷山内容的“冠军”。

画作大而饱满厚重。远处的山峰俊俏、秀美。

近景中的巨石与绿树相杂,竹筏于九曲溪中轻飘而过。面壁巨作,熟悉而亲切的水流声又重回身边。拱桥如同一架琴,正演奏着无弦的九曲溪梦幻之曲。

读画许久,脑海中突现当下热传的网络词汇--颜值。

紧接着“大”便是“美”。

《漂游伴水声》的创作时间,在关老访游武夷之后。大作左侧上方清晰地写道:“一九九三年夏武夷山游归图此”。

先前看到时间却推后至一九九三年深秋。关山月传记中记着:一九九三年五月,关山月与广东画院画家们赴福建画院举办“广东画院作品展”,回来后创作《漂游伴水声》。大作中之景色是初夏,而非深秋。

当下文坛,人云亦云现象常见,先前有人写了,后来者引用时不假思索误抄下。我以为这对自己也是一种警醒,不可懈怠也。

据当年陪同关山月访游的闽北画家追忆,那天上午,关老手拄拐杖,扶着山峰边的石栏杆,一步一步攀登天游,待到下山已近下午两点,在山下等待的同行家人才轻松地喘了口气。那里没有手机联系,才有如此窘况。

下山后,关老对众人说,我几乎走遍中国,只差西藏、福建两地,今天来了,补上一课,武夷山太美了!

夜晚,回宾馆,关老激情难抑,加快白日观景所得,以笔墨直取山水之形神。或沉思,静穆如钟:或落笔,狂骤如风。大胆下笔多有缜密思筹。

古人云: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画以品重”笔墨丹青正是围绕着画家人格的寄寓方式展开。“不动,我便没有画;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这是关山月先生对自己艺术创作本源的一种简洁、相互的诠释。“画福建的武夷山,就要追求武夷山的感觉。”力求把握时代精神,融入生活的鲜活感受。立足传统,更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因而,少了世故,多了开拓,少了固守,多了自我。

大格局,大气象,大手笔,关山月在艺术人生的意境中绘写了鸿篇巨制,展现了武夷山水之大美。

法源天地立,境自意中生。心宽容广宇,气象始初成。

天游睡,而九曲醒。大师睡,而“水声”醒。

朝花落尽,夕拾正当时。笔者有心在书写名家武夷行踪迹过程中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