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古驿道上的墩台

从隘口残存的凉沟桥墩台可知彼时墩台的形制。 □刘春林

墩台,古时用于军事通讯的报警设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有着不同的称谓。秦汉时期,墩台被称为“烽燧”;隋唐时期,多称其为“烽堠”,亦称“烽燧”;明清时期,多称其为“墩”“墩台”或“烽火台”。墩台一般建于驿道沿线之地,烽火相望,直达京都。

明代,井陉为“北虏”东出扰京的重要通道。为加强防御,“正统二年,于井陉南界平定州地方,创筑城垣,防守官军,隶于真定。因其旧为关隘,名曰‘故关’。”(《西关志·故关》)同时,在驿道沿线建筑墩台,以确保警情传报通达。对于墩台设置分布,嘉靖《真定府志·兵防》记载:“界河铺墩,东北去(故)关六里,迤东传至龙窝铺墩;传至长生口墩;传至板桥墩;传至石桥头墩;传至铁龙铺墩;传至凤凰岭墩;传至横涧铺墩;传至赵村铺墩;传至青石岭墩;传至鲜红山墩;传至风火楼墩;传至平望铺墩;传至胡陈铺墩;传至白鹭(鹿)泉墩;传至土门铺墩……”

由此可见,墩台由界河铺墩起,沿驿道至土门铺墩出井陉,线路、方位清晰。然沧桑变化,墩台无一幸存,“铁龙铺”“鲜红山”“风火楼”三处山地之名也今非昔称。“铁龙铺”或在今玉峰山,“鲜红山”或为固底村北之山(相传山间曾有墩台),“风火楼”或在今五柳村北的风火轮山(山顶存有疑似墩台坍塌的石堆),此为推测,具体位置尚需考证。不过,同时期的隘口多建有墩台,今凉沟桥(古称梁沟垴)仍残存一墩,或可由此知彼时之形制。

明万历四十六年,井陉驿道由北线改为南线,按理墩台也应改至南线,但未见有史料记载,当时或许墩台制度已废。进入清代,天下一家,已无“北虏”之患,设置墩台在当时已无必要。然而,“康熙七年,谕各省将领,凡水陆孔道之旁,均设墩台、营房,驻宿兵丁”,重启墩台制度,但其“传报紧急军机,稽察匪类,护卫行人”(《清史稿》)的职责与以前大有不同,设置点位也不再是烽火相望。在清雍正《井陉县志·兵防》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记载的墩台点位设置:“东路守兵,张村铺、长冈铺、微水铺、王家庄铺、亮子岭铺;西路守兵,五里铺、牛头凸铺、核桃园铺。每铺马兵二人,步兵三人。”又见乾隆《正定府志》记载:“井陉县墩台十座,隶固关营。关坡五里铺、牛头垴铺、南关五里铺、横口铺、长岗铺、微水铺、王家庄铺、亮子岭铺,以上各设守兵五名。又达滴崖、扬家口以上两处各设守兵十四名。”这两本志书中所载略有差异,墩台设置位置或在其间有所调整。从直隶总督李卫于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的议奏《为题估固关井陉核桃园等处建造外委官兵营房等项需用银两事》中所述“原设台铺捌处,每台系马贰步三,今奉文改为马三步贰”来看,其守兵组成也有所调整。

如今,古驿道上的明清墩台均已不存。据当地老人回忆,关坡五里铺墩台在20世纪50年代还基本完好,后由于修建大寨田时才被全部拆除。该墩为石块砌筑的梯形状实心体,底部边长约八尺、高约一丈二尺。风火楼墩在五柳村北山上,同期也基本完好,后坍塌。该烽火台高约三米、宽约四米,下边有石头围成的小院,站在台上西望可见青石岭。其他墩台的命运目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