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上海崇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崇明贫穷,以耕为生。那时,在孩子们心目中,人们忙碌一年好像就是为了过年。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乡过年很是隆重。
崇明人吃年夜饭比较简单,全家人坐在一起,有荤有素,做几个菜,新鲜可口即可。大年三十主要忙乎大年初一的菜。红烧肉、肉包子、红烧鱼等晚上必须烧好。还准备些菜头、水笋等蔬菜,洗净切好。另外将糯米糕切成条形状,再泡一些红枣,这两样准备放在酒酿里吃。这一切都是为了第二天过年。母亲还为我们准备了新衣服、新鞋子等。
大年初一是崇明人最讲究的一天。早上,父亲起来最早,负责烧早饭,传说男人大年初一烧早饭一年有劲。等大家都起来穿上新衣服,父亲就拿了两个准备好的炮仗,高兴地说:我们放炮仗了。我们就立即跑到院子里,捂着耳朵观看,声音震天。整洁的院子,红红的春联,响亮的炮仗,感觉真开心。大家回屋欢欢喜喜吃早饭。有肉有鱼,有枣有糕,有肉包子,有茨菇有菜头。用各种谐音表示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大年初一我记得有许多规矩:不动刀,不倒水,不扫地,不倒垃圾,不开后门,不打骂,不吵闹,不出院子。孩子们在家吃年货,喜气洋洋。初二开始走亲戚,可以串门玩了。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村口高兴玩耍,有的孩子跟着大人一起走亲戚,碰到熟人互相问好,喜笑颜开。
过年,孩子们最喜欢“甩火球”。正月十五晚上吃过酒酿圆子后,孩子们成群结队,找一个宽阔的空地或大路,开始“甩火球”。欢笑声起伏,场面十分壮观。大人们还帮孩子指导助威,同时防止发生意外。回家路上大家议论谁的火球大,谁甩得精彩。回到家往往十点多了,累了躺下就睡,第二天醒了,感觉年已经过完了。
岁月匆匆,往事如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过年味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