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对钢铁的认知源于父亲的职业。父亲很早就远上河南,成为了一名矿工。10岁那年,父亲带我去省城治病。因为第一次坐火车,我差不多问了十万个为什么,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能解答的有限。但从那次,我知道了火车、轨道、沿途桥梁、隧道等全都离不开钢铁,知道了父亲在铁矿上从事选矿工作。
中学毕业后,我选择了一所技工院校,期望成为一名技工,好早早为家里减轻负担。记得上课时,负责机械制图专业的老师总是操着一口浓重的陕西方言不厌其烦地对我说:“额和你说,娃娃!你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你到宣传栏看哈,额带出那谁谁分到宝钢、武钢、马钢的大有人在,大部分都成为生产骨干。分到宝钢工作的现在都在上海一线城市落户了。只要你肯努力,并不是所有的技工都没前途。”休息时,我总会驻足于就业中心的宣传栏上,一遍遍看这些钢铁巨头简介,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成为其中的一员。2009年3月,恰好有两家钢铁企业来学校招聘。经专业知识及体能测试后被马钢(起重司机)和我现单位前身德盛镍业(钳工)两家公司同时录取。因专业原因,我最后到了德盛。
初到德盛、挺失望的。除开屹立的厂房和宿舍楼外,映入眼帘的就是污水坑,随处可见横卧着的巨石、几人高的芦苇乱草、东窜西跳的老鼠。因为环境太差,第二天就有十多个同学返程了。即便如此,也没吓倒成长于陕南贫困大山里的我,每月领着1000多元的工资,不厌其烦地和油污打交道。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同行的基本都打了退堂鼓,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下去连媳妇都讨不到。
2011年,当我不打算再坚持时,宝钢入股德盛,先进的管理理念让大家耳目一新。当月,我就领到近5000元的工资。这5000元相当于我全家人半年的收入,积压了两年的改行之心荡然无存。之前,我所在部门生产能力低、带钢工艺速度止步于18米。宝钢管理团队入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速到30米,不仅提高了设备、人员利用率,加大了生产能力,连从前的巨石、泥泞坑洼、芦苇都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宽敞干净的马路、花园式的绿化。弹指十年,不仅让我的收入翻了几番还做到了工人福利全覆盖,生产力也从最初不足百万吨提升到目前600万吨的前景规划。
十多个春夏秋冬,我用深情和汗水书写德盛人激昂的青春,将执着和努力,挥洒在平凡的岗位上。相信大部分德盛人和我一样,怀着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见证着德盛的成长。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个行业、爱我的公司,时刻铭记着是宝钢德盛为我提供了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将尽心尽责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