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武特冶钛金科技的“成长的烦恼”,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着相当的典型性。无论是岗位定员,还是激励分配,特冶钛金都碰到了机制上的“天花板”,很难彻底按市场化运作。尽管在这些方面,宝武特冶已经尽力在“总盘子”里切出了最大的“蛋糕”,但经营团队还是感到了一些困惑。
“混资本”不易,“改机制”更难!这是参与“混改”的民营资本和主导“混改”的宝武特冶对特冶钛金“混改”探索的共同体会。“混资本”再难,毕竟国家政策清晰,制度清单明确,在各种监督机制保障下,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改机制”却难度更大,如果没有清晰的政策“背书”,壁垒就很难突破。“混改”本就有一定的风险,而一些敏感的“模糊地带”,如果没有完善的容错机制,恐怕也会让人避之不及。
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曾经把“混改”中的“混资本”比喻成为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合金化”,把“转机制”比喻为“热处理化”。按笔者的理解,“合金化”还是一种物理变化,而“热处理化”大部分都是化学反应,显然更能“触及灵魂”,发生质变。因此,难也就难在这里。陈德荣书记、董事长指出,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宝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势在必行。“合金化”改体制之后,必须还要“热处理化”改机制。引入非公资本实施“混改”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混资本”,把国企优势与民企活力进行耦合,实现“改机制”,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赋能全新发展。
特冶钛金总经理评价目前公司的运行状态时说,“授权很充分,但还需要磨合。”他所坚持的观点,也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宝武特冶最大限度的支持。其实,这些“成长的烦恼”并非无解。对于岗位定编和劳动效率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市场化用人机制上寻求突破口。此外,国企“混改”本质上是企业治理问题,不仅是要改变国有独资的股权结构,更要树立法人治理观念,使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变。这种从“上级”到“股东”的角色转变,无疑是艰难的,这也正是“改机制”的必然基础。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正如宝武特冶一位管理者所言,今天特冶钛金所面临的这些烦恼,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或许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些问题也都会变成经验。只要心底无私,大胆试,果断改,没有迈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