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 磊
走进成立不久的宝武特冶钛金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很快就能感受到这里的忙碌。马上就要重新划分区域的场地、刚刚施工完毕的设备安装现场、临时堆放的原材料和成品、尚未完全建成的立体仓库……显然,这个呱呱坠地才半年多时间的“混改”企业,正在经历着千头万绪的变化。
宝武特冶钛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今年1月由宝武特冶发起,以宝武特冶钛产业为主体,引入非公资本、实施员工持股而成立的混改企业,是国家发改委第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也是宝武特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行“混改”的一块“试验田”。“它的定位,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精耕细作,实现材料技术等‘四个领先’,成为国内航空航天钛合金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满足航空航天等行业对高端钛合金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中国宝武承担国家使命类产品的保供能力。”宝武特冶党委书记、董事长章青云介绍说。
“混改”并非一蹴而就,过程中有观点的碰撞,也有理念的交融,更有不少“成长的烦恼”。半年多来,从公司成立到独立运营,从组织机构设立到市场化运营,特冶钛金发生着变化,也正在孕育并释放出新活力。
调低“起步价”激发活力
宝武特冶此次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王立荣曾经在宝钢特钢工作多年,离职后在外创业十二年依然没有离开特钢产业。此次“混改”,他既是特冶钛金的股东,又是董事会聘任的特冶钛金总经理。在钛合金领域,他经营多年,在业内有着丰富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又具有多年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显然,宝武特冶选择他作为战略投资者,是期望通过“混资本”,引入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以更好地把握住宝武特冶钛合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特冶钛金由宝武特冶、非公资本、员工持股平台三方合资设立,其中宝武特冶股权比例69.64%,作为控股股东,非公资本、持股平台分别持股18.31%、12.05%。特冶钛金经营层在如何让更多的技术和生产骨干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共谋发展方面,动足了脑筋。持股平台最初的比例只有5%,后来才调整到了12.05%。原来技术人员的持股门槛是必须主任工程师以上,但不少年轻技术人员达不到这个门槛,为此特冶钛金把持股门槛调整为区域工程师。如此一来,特冶钛金的技术骨干人员基本都实现了持股。“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王立荣说,管理、技术、操作,三支队伍缺一不可,尽管持股的总盘子有限,但他们将采取调整“起步价”的办法,让现场的操作骨干也能实现持股。
半年的初创期内,尤其是今年5月份独立运营以来,特冶钛金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有了质的飞跃。小到公司宣传册的制作,大到各种体系认证,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都有条不紊。早上7点前到单位,晚上8、9点下班成了常态。在人员并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特冶钛金走稳了“混改”后的第一步。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特冶钛金成立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把以往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今年,特冶钛金提出了冶炼量超1000吨的目标。一开始,很多员工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因为设备欠账太多。按照员工们的说法,一共五台炉子,一台趴着,两台“半条命”,还有两台也是缺胳膊少腿,按以往的水平,一年干个800吨已经是极限。但是,在几乎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今年7月,特冶钛金的冶炼月产量超过了150吨。“除了设备的填平补齐,我们的员工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一个模具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发动机部件空气导管是特冶钛金的一个等温锻产品。为了确保空气导管的质量,过去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更换模具,往往一个模具只能加工十几支空气导管就报废了,而一个模具的价格就得好几十万元。今年特冶钛金给出了新指令:模具报废算生产事故!倒逼着大家动脑筋。后来,现场技术人员想出了“模具镶块”的办法,救活了所有的报废模具。结果一个模具最多一次加工了150多根空气导管。以前合同紧急时,往往是模具跟不上生产节奏,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也大幅提升了特冶钛金的交付水平。今年的空气导管需求量大幅提升,用户提出了月交付120支的要求,没想到特冶钛金7月份就实现了超量交付,用户感觉不可思议,还专门派人来现场考察。
规模的提升、成本的下降,让特冶钛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了底气,生产经营也逐步向好。员工们的收入,尤其是骨干员工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这样的良性循环,也使得特冶钛金的“混改”之路走得愈发坚定。
市场失而复得用户回心转意
很难想象,特冶钛金的营销管理部一共才4个人。相比之下,国内有一家最近做得风生水起的民营同行,有近30位营销人员在跑市场。难归难,市场还是要开拓。公司总经理自己就是公司第一销售员,在技术营销理念下,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都会跟着跑市场。尽管疫情影响仍未消除,但公司总经理今年以来已经带着技术人员跑了全国各地30多家客户。
在现场,通过机制变革尤其是激励机制的变革,特冶钛金的关键技术指标有了明显提升,冶炼量实现了翻番,冶炼成材率提高了5%。随着产品质量的稳定、交付能力的提升,特冶钛金在市场上不仅收复了很多失地,而且开拓了一大批新用户。
今年宝武特冶成为了某知名企业的金牌供应商,其中特冶钛金提供的等温锻产品交货及时、质量可靠起到了关键作用。原宝钢特钢曾经是某航天用户的唯一指定供应商,前几年业务逐渐归零。在特冶钛金的努力下,今年又进入了这家用户的供应商名录。特冶钛金并不满足市场“吃老本”,拓“三新”是重要增长极,即“新市场、新用户、新品种”,今年已与商飞等大客户建立月度对话机制,新增和恢复市场用户达6家。“我们的目标是‘三新’产品的份额占总量的30%,这需要过程,相信明年肯定能实现!”王立荣自信地介绍说。
“成长的烦恼”几时休
尽管市场有了一定的起色,现场也逐渐趋稳,但让特冶钛金经营层最着急的还是缺人,尤其是缺现场员工。宝武特冶虽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对于急速发展的特冶钛金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今年董事会给特冶钛金经营层的目标是销售收入4.5亿元、利润6000万元。对此,特冶钛金的经营团队坦言,我们不怕指标,就愁没人!大家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作为独立经营主体,特冶钛金要进行机构设置,人从哪里来?在特冶钛金的分厂建制中,“运营保障分厂”是特冶钛金坚持要成立的。设想中,这个分厂是特冶钛金生产辅助的核心部门,但现在只有3名员工。而按照特冶钛金的五年规划,钛合金产品要做到1万吨,“成长的烦恼”还不只这些。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但大家也都认为,机制的市场化、运营协同的高效化、业务机构的简洁化、装备设施的自动化、人员配置的精干化,是缓解乃至消除“烦恼”的良方。伴随成长和成熟,“五化”合奏出和谐的旋律才是悦耳动听的成长曲,对此,宝武特冶和特冶钛金都在探索,在孕育,期待着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