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春节聊守岁说除夕年俗(组章)年前习俗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396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1-27

聊守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涂启智

有些习俗,已经成为陈年旧事,比如女性缠小脚。有些习俗,形式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传统文化精神依然薪火相传,比如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俗名“熬年”。守岁源远流长。晋周处《风土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苏轼《守岁》诗道:“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诗人以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提醒自己活在当下,别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守岁从吃罢年夜饭开始。“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夜晚,再偏僻的乡野,也会灯火通明。年夜饭丰盛,然守岁到夜深,亦需补充能量。记忆中,守岁零食,大概经历三大发展阶段。乡村普遍贫穷年代,爆米花、廉价的糖果,是守岁零食标配。乡间童谣曰:“拜年拜年,苞谷花上前!”条件稍好的农户,可能炸油条、炸麻花、炸面叶等大饱口福。改革开放以后,乡亲们逐步走向温饱富裕,瓜子(从葵花子到西瓜子)、花生、高级糖果司空见惯。再后来,松子、开心果等不仅过年食用,平日也不稀罕。

守岁自然不能只有吃,还要有文化娱乐。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电视机稀少。除夕守岁,人们多半烤着疙瘩火或者炭火,有的喝茶闲聊,有的打扑克牌,肚子里有些墨水的青年则捧着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如痴如醉,顽皮的孩童将胳膊支在柴桌子上掰手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方兴未艾。1987年春节前夕,为了在除夕夜看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我专门找到一位家住集镇的初中同学,向他委婉讲出心愿。

那时,我们初中毕业已近三年,我上师范,他上高中。同学全家吃商品粮,是“街上的人”,家庭条件与农村乡下泾渭分明。他家的电视机已有好几年历史,而在与他家相距不过4公里的我们生产队,只有两户人家有电视机,一户男主人是村干部,另一户男主人是镇干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电视机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大多数为14英寸黑白类型。

我的同学热情邀我除夕去他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年春晚,港台歌星叶丽仪、费翔闪亮惊艳登场,给大陆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

后来,央视春晚也是历经兴衰起落。但无论你看或是不看,它总是年年都在。甚至,已成为除夕夜的一个文化符号,守岁的一枚标签。

如今的除夕夜,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多元。人们可以各得其所、自得其乐。或许,大家不会一直盯着电视机,然而频道大多锁定春晚。每当一曲《难忘今宵》如约响起,多少人泪光闪闪,在熟悉的旋律中,人们告别流年,祝福新的轮回。

守岁,亘古而常新,承载着人类的精神密码。我们借此表达对时间的留恋,对生命的珍惜,对天地的敬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