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广军
“自己爹娘能吃的粉条,才能端出来呈现给消费者!”3月19日,在禹州市朱阁镇北郝庄村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田农业),第四代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孙继周指着车间大门上方的字说,这句话之所以放在这里,就是要让每位员工进车间前都能看到,时刻提醒自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
在盛田农业,员工进入粉条生产车间,必须经过两个地方,第一个是更衣间,在这里穿脚套、戴头套、戴口罩,换上专用工作服,然后再洗手、风干、消毒,才能进入紫外线全覆盖消毒杀菌的车间。
“一颗红薯,要经过选薯、洗薯、剁薯、磨薯、过大罗、过二罗、兜粉蛋以及粉条制作的勾芡汁、和粉糊、漏粉、煮粉、拨粉、冷却、挂杆、晾粉、冷冻、浴粉、晒粉等十八道核心工艺,才能成为粉条。”孙继周说,目前,盛田农业已与全国200多家大型火锅连锁店和商超连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自打有了盛田农业,我每年都靠种红薯赚钱了!”北郝庄村村民郝书建说,他流转70多亩地,近年来育红薯苗、种红薯、收红薯都和盛田农业有关。用郝书建的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不仅是郝书建,盛田农业还带动了朱阁、古城、浅井、火龙等乡镇十几个村的560户农民流转土地发展红薯种植3万余亩,间接带动2800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孙继周把盛田农业的“三粉”发展归结为三个时代,分别为禹粉的1.0、2.0、3.0时代。1916年,第一代创始人孙金泉在禹州市顺店康城重新恢复老孙家粉坊,开启禹粉制作1.0时代;1996年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孙继周,将传统粉条制作向半机械化转变,开启禹粉制作2.0时代;2013年,盛田农业成立博士研发团队,把传统干粉条做成鲜粉条,并实现自动化生产,禹粉制作进入3.0时代。
“我们不仅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传下去,还要融合。”孙继周说,盛田农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