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丽
近两年来,鹿邑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创建10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突破口,高起点谋划、高站位统筹、高标准落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百万亩基地,点亮绿色发展底色
2020年以来,鹿邑县委、县政府按照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关要求,全面谋划、积极行动。
在鹿邑县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高粱)标准化生产基地指示牌上,太清宫镇、郑家集乡、王皮溜镇、观堂镇等19个乡镇作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单元,基地总面积100万亩(小麦100万亩、玉米95.35万亩、高粱4.65万亩),覆盖全县507个行政村。小麦轮作玉米、高粱,一年两熟。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生态环境良好,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
机制高效,县、乡、村系统化推进
为推动创建工作,鹿邑县以“七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健全组织、严格标准、加强投入、强化服务,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我们紧盯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七大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鹿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肖炜介绍说,鹿邑县累计投入资金6.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培育绿色食品47个,基地粮食价格较市场价提高0.1元/公斤,增加收入9800万元以上,为全县农业绿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标准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符合基地建设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配备农技推广人员,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标准化制定、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着手,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县、乡、村三级培训计划,成立县、乡、村三级监督管理队伍。
保产量,高标准农田建设作抓手
近年来,鹿邑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域化推进、标准化建设、智慧化管理、集约化经营、长效化管护、融合化发展,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95万吨以上。
截至目前,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122.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98.4%以上。高标准农田商品良种率100%,田间道路通达率100%,机械化率98%以上,灌溉保证率95%以上,土壤pH值由5.2升高至6.4,耕地基础地力显著提高。
基地单元内农户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严格落实“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制度,实现良种普及、平衡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的统一绿色防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模式。整合气象资源,建立具备自动监测温度、湿度、雨量、风向等气象要素的智慧气象站,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管控。
基地内农作物秸秆直耕到田,作为肥料循环生产。141家畜禽养殖企业均建设有堆粪场,畜禽粪便经过堆积发酵可生产农家肥10.8万吨以上,覆盖面积65万亩。
点“绿”成“金”实现产业化经营
今年以来,河南省永强面业有限公司以穆店乡创建基地单元生产的小麦为原料,认证了“特精粉”“小麦粉”“馒头用小麦粉”等绿色产品;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鹿邑县基地内绿色食品小麦、玉米、高粱为原料认证了白酒“国字六号”“国字九号”等绿色产品……目前,鹿邑县正在组织认证的产品均使用基地生产的原料,形成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原料基地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目前,对接生产、加工企业共28家,企业对接基地面积81.5万亩,达基地总面积的81.5%。对接绿色食品加工企业5家,绿色食品总量达24360吨,所使用原料量达基地原料总量的20.6%。为满足创建工作要求和保障企业生产原料质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基地管理,基地范围内的种植人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企业及时对基地的农户进行档案登记,留档备查、跟踪处理,负责收购所种植的基地原料,协助农户将所收获基地原料按时交售。
“我们将锚定‘两个确保&39;,着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持续巩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成果。”肖炜表示,鹿邑县将完善长效机制,保持绿色发展和“创品牌、育品牌、护品牌、用品牌”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