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
我叫张良姜,生于鲁山县张良镇,以色泽金黄、辛辣味浓、百煮不烂、久贮不腐而著称,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两千多年前,我的祖辈就在张良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相传,当年刘邦大军在这一带征战时,正值冬季,刘邦及官兵染病,久治不愈,刘邦便听从谋士张良和当地郎中建议,煮姜汤服饮,服而即愈。刘邦便将此地赐名为张良镇,将我的祖辈赐名为张良姜。
“我们合作社成立7年,每年种植张良姜300多亩,亩产量8000斤左右,亩产值按现在价格算在2万元左右,全镇种植3000多亩。”6月15日,张良镇闫洼村党支部书记杜飞飞向前来了解我前世今生的记者介绍道。
亩产值2万元,种我岂不发了大财?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两千多年的种植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娇贵”的脾性。每年清明节前,主人们把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从凉爽的姜窖里取出,精挑细选后,放在地上晾晒几天,把我从休眠状态唤醒,萌动发芽后,再根据天气情况把我种进起垄的土地里。
为什么要根据天气情况,因为若气温太低,土壤太凉,我就不再生长了。我还怕热,出苗后需要找东西给我遮阳。原来都是用栗木枝条一垄一排地插在一边。这需要很大的量,近些年栗木枝条不让用了,人们就用种植的早春玉米或遮阳网给我遮阳,每四五行姜种一行玉米。不过我也不太计较,只要有东西给我遮阳,不让我在太阳下暴晒就行。再者需要两年一换茬,否则我就要生病,还会传染给兄弟姐妹。
还有更神奇的,我的生长范围只在张良镇一带最优。前些年张良姜效益好,有人就在外地种,结果长出来的姜品质差,卖不上好价钱。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我很难侍候?但这就是我的个性,要不怎么会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呢。
正因为我个性太强,有一阵子很多人不再种植,种植面积大规模萎缩。就在我快要“绝种”时,国家、省、市、县纷纷出台政策对我进行保护。2010年,“张良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又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其实说“绝种”有点过了,在张良镇,赵榜、樊志敏、周庆亮、李喜国、赵青玉等老一代姜农,一直坚守初心,每年或多或少种植张良姜。去年,鲁山县建成了张良姜县级产业园区,同时为杜飞飞的飞佳农业建设了1300平方米、可储存160万斤姜的4个姜窖和600多平方米的张良姜深加工车间,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
目前,杜飞飞、周小五、刘振江等新一代姜农也成长起来了,他们种姜规模都在二三百亩,除走精品路线让张良姜售价翻倍外,还把张良姜销到了全国各地。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