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卢氏以工代赈促就近就业增收链式创新合作让“金种子”熠熠生辉“所”定向往的生活乐享乡村之美抓住“反向旅游”新机遇消费帮扶产品 直供高校食堂,快来!民权水产走出科技创新路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56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0-10

卢氏以工代赈促就近就业增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刘景华通讯员张海军杨威午)“一天200元,工资是一天一结。”近日,家住卢氏县朱阳关镇朝阳社区的袁建春,收到了工地负责人通过微信转来的工资。这段时间,他在该镇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工地做支模工,干了一个多月,挣了7000多元。

袁建春家4口人,妻子常年患病,儿子在外地上学,家庭负担较重。在家门口打零工,袁建春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这让他十分满意。和袁建春一样,今年以来,卢氏县已有3959人在当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务工,获得劳动报酬2805.15万元。预计年内当地务工群众将超过5000人,劳务报酬总额可达4000万元以上。

一处处工地热火朝天,眼看着家乡建设日新月异,辛勤的劳动又换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务工群众热情高涨、信心十足。收入的增加得益于该县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全面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帮助收入较低群众拓展就业门路,增加务工岗位,纾困解难、改善民生、带动发展。日前,省发改委表扬了卢氏县的做法。

今年以来,卢氏县对全县在建的73个共3.14亿元统筹整合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实行以工代赈方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该县明确要求,所有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优先吸纳周边脱贫户、边缘户及不稳定户、搬迁户等,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提升财政统筹整合资金帮扶作用;劳务工资发放比例必须占到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15%以上。

“以工代赈惠民生、得民心、聚民力,能够全面推广,我们下了硬功夫。”卢氏县发改委主任李青波说。卢氏县在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产业基地配套设施、人居环境等涉及“三农”建设中,从项目谋划开始,就把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融入项目讨论论证、可研报告编制及审批、施工合同、开工公示等环节,明确吸纳务工群众数量、发放工资标准、具体发放工资方式等,确保以工代赈方式落到实处。同时,在项目绩效申报和监控中,把以工代赈方式落实情况列为重点目标,让项目所在地老百姓能真切享受到以工代赈方式推行带来的实惠,并把以工代赈方式推行情况作为项目验收的必要条件,达不到工资发放比例要求的,不能进行竣工验收,项目年度绩效考核记为不合格。

文峪乡望家山果药基地道路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铺设沥青路面,卢氏县发改委等部门深入工地宣讲政策,督促项目单位扩大就近吸纳低收入群众比例,增强财政资金帮扶作用,最终落实了以工代赈方式,发放农民工工资120.06万元。

坝、堰、挡土墙等河道治理项目适合农民群众参与,但需要赶在汛期之前完工。为破解农民工技术水平低、施工进度慢的问题,卢氏县发改委等部门推行容缺预审和监督后置,为项目施工提供宽松环境。官道口镇果岭村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发放工资45人42.34万元,占到项目财政资金的16.2%。

在推行以工代赈方式中,卢氏县探索“培训+上岗”模式,立足农村低收入群体实际,给予一定培训补助,开展技能培训、以工代训,今年以来已培训3000余人,帮助群众学会一技之长,掌握致富技能。

为让低收入群众长远受益,卢氏县还积极探索“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综合试点示范。官道口镇6000亩有机水果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务工、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方式,带动810户群众年增收1100余万元。自今年起,还可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106万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