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晓辉通讯员王春丽赵建中
在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玉米是第一大秋粮作物,对下半年粮食丰产丰收,起着风向标的关键作用。
俗话说,品种好、技术好,粮才好。如何让玉米赶在不适高温到达前完成散粉,根系角度多少才是抗倒伏的最佳状态,怎样的株型和籽粒形状能实现稳产增产……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带领河南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团队20多名成员,以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农户的需求为导向,将玉米育种这件事做到极致的同时,创新链式合作发展模式,链接上下游各方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等,为盈实农民“钱袋子”、扛稳国家“粮袋子”,交出一份份精彩答卷。
紧跟需求,玉米穗越结越“大”
9月21日下午,黄淮海玉米新品种地展博览会荥阳基地,一排排健壮的玉米“腰杆”笔直如同仪仗队,托举着玉米棒子静待“检阅”。
在一块标牌“豫单888”的玉米田,汤继华随手掰下来一穗玉米,玉米穗不大,但粒粒玉米紧挨着,光亮饱满。
“这是我们培育的豫单888,是适合籽粒机收的品种。”汤继华掰断玉米棒子,把断切面展示给记者看,“芯细、籽粒长,今年天旱播种晚,现在籽粒已饱满,但水分还没达到机收标准,十一前后收获没问题,不会影响种麦子。”
近年来,玉米机械化收穗大大提高了玉米收获效率,但随着土地流转面积越来越大,后期的晾晒、脱粒入库等环节引发的人工成本高、粮食损耗大等问题,成了种粮大户们心中的“梗”,省时省力、人工成本低的机械化籽粒收获成为众盼。
“河南冬小麦、夏玉米的轮作使夏玉米生产周期面临很大的时空压力,为了不耽误种小麦,很多玉米等不到100%成熟就被收获,这样用籽粒收获机收的话不但破碎率比较高,还容易发霉。”汤继华说,“要打破这种现状,培育推广适合籽粒直收的品种很关键。”
汤继华告诉记者,在黄淮海主产区,机收玉米品种必须缩短生长期,才能留足玉米籽粒脱水时间适应机收,在达到机收要求的同时,稳产增产抗逆一个都不能少。
瞄准市场需求,汤继华带领团队人员及时调整育种方向,一头扎了进去,寻找让玉米高产、优质并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汤继华带领团队培育的适合籽粒机收的玉米新品种豫单888,2020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示范种植中,创出亩产1205.1公斤的纪录,而河南玉米亩均产量为800多公斤。
2021年6月,“豫单888”以2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推广。
“籽粒机收是玉米现代化种植趋势,汤继华教授团队培育的豫单888、豫单883等一批籽粒脱水快、高产宜机收突破性玉米新品种,正是广大种粮大户急切需要的,我们推广起来放心,农户种着也安心。”鸿翔种业负责人说。
汤继华带领团队关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贯通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育种方向,近5年来,申请了10余个玉米功能基因的发明专利,选育出豫单888、豫单863、豫单898、YD807、豫单806、豫单866、豫单1851等12个通过国审和省审玉米新品种,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河南农业大学玉米育种的成就也促进了学生就业,目前几乎所有的玉米种子企业和科研院所都有该校毕业生的身影。
贴近市场,玉米棒拥有更多属性
“汤校长团队选育的玉米品种耐密、抗倒、抗病、优质、高产,简直把优点占全了。”日前,河南省豫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强带队在试验田考察,看上了好几个优质品种,再三向汤继华要求由他们进行推广。豫玉种业目前与汤继华团队合作推广的品种,一亩地能让农户增产300斤。
近年来,汤继华带领团队紧扣企业“市场清单”,加强与企业合作攻关,推动玉米育种链式合作发展,近两年已签约转化了6个品种,其中除了食用型普通玉米品种外,还有饲料型、淀粉型玉米品种等。
“不能解决生产问题的研究,不跟产业需求连在一起的研究,有啥用?”汤继华对团队成员的要求一贯很明确,“如果育种研究不能落地,这个研究坚决不能做。”
目前,汤继华团队立足玉米市场需求,根据企业提出的科研与品种诉求等,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方式与种子企业建立了多种转化模式:团队与河南富吉泰种业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中原学者工作站”,共同聚焦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揭榜挂帅”项目、河南省良种联合攻关项目与豫玉种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立了共同的育种团队,联合开展玉米高效育种技术研发和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与新疆九圣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河南农业大学-九圣禾玉米产业研究院,联合开展育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玉米种质资源创新、高效育种技术集成以及新品种选育等工作;团队与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玉米自交系的抗虫转基因选育,加速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多种形式的链式合作模式带动了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良性循环,汤继华说:“通过合作,团队深度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方向更明确聚焦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另外,新品种成果转化提高了团队的国内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企业资金的支持,有利于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为乡村振兴大业,提供良种支撑,贡献种业力量。”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介晓磊说:“品种选育和推广必须贴近市场需求,河南农业大学依托科研资源优势,链接合作种业上下游,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破解种子卡脖子的难题,让好品种快速落地生根,不仅造福社会,更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