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封德王玉贵
秋日的老界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位于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脚下的西峡县太平镇东坪村,每天前来欣赏红叶的游客络绎不绝。
早饭后,到村里检查卫生成为村支书吕振华每天的“必修课”。“村里不仅景色好,而且环境也好,游客来到村里就像回到家一样,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走都方便!”吕振华说。
有处方便才能人人方便
洗床单、擦桌子、冲洗卫生间……东坪村五组92号界岭山庄男主人郜书彬和妻子李闺女忙得不亦乐乎。“虽说咱是山里人,但咱这标间的配置跟城市宾馆的配备差不多!马桶、淋浴、热水器样样都有。”56岁的郜书彬一边打扫房间内的卫生,一边和妻子李闺女说着话,“咱就光说咱家厕所的变化,也能找秀才写一篇文章啊!”
2012年,伴随着老界岭景区的深度开发,郜书彬推倒了居住30多年的老屋,也随之拆掉了屋后的旱厕,开始建新房,规划标间、配置室内卫生间。
记忆里,全家三次改厕,老郜都历历在目。
小时候,家里穷,不讲究,房后挖一坑,覆上木板,板与板之间留下空隙,人蹲上去就可解手。粪坑的周围用柴草夹成一堵墙,再用泥巴一糊,所谓的茅厕就成了,这种茅厕几十年不变,村中人家户户都是;第二次是老界岭旅游开发后,全家服务旅游发展有了收入,厕所改建就提上日程。2012年,在原有的茅厕基础上,老郜家的厕所改建成砖砌粪池,建了一间砖木结构的小房子,所谓的农村旱厕就成了。
旱厕没用几年,水冲式的标间配备的厕所就又取而代之了。自2015年开始,前后两栋楼,25个标间,25个卫生间,老郜家的92号界岭山庄就正式开始营运了。
“这坐便里永远有一窝水不是?大便小便后按水一冲,臭味、臊味都没有了,整个卫生间里再喷点香水儿,全屋都香!”老郜说,“以前的厕所,老远就能闻到臭味和臊味。”
“有处方便才能人人方便,人人方便才能人人来玩。俺们东坪村自2012年以来的这十年,先后建起了125家农家宾馆,每间都有卫生间,建起了4处广场和游园公厕,山上的景区内有星级公厕,全部是水冲式的,有保洁员,天天冲洗打扫,干净!”吕振华说。
户户改厕营造亮丽环境
“你看,我这每个标间内卫生间的配置,投入都在5000元以上!”走进该镇号称“云端村庄”的桦树盘组,组长王大转说,“每个卫生间的粪便和污水都通过污水管道排放,镇里再集中处理。”
2019年,“厕所革命”在太平镇悄然兴起,因地处老界岭景区的核心区,镇里结合区域内群众经营农家宾馆的实际,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在鱼库、下河和细辛三个村试点先行,镇里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村村安装污水管网,生活废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
在该镇下河村三里壕组,“文明如厕、从你我做起”等公益标语异常醒目。“用了十几年的旱厕,新厕所真好用,政府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下河村村民陈旭说。“群众直观感受到了改厕的好处,带动和示范效应立刻彰显,目前全镇已完成1874户,完成总任务的95%以上。”该镇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子涛介绍。
“全镇群众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中国特色小镇培育、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总揽,大力推进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先后获全国卫生镇、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太平镇党委书记马晓林说。
“厕所革命”助力乡村振兴
“喂,是洪磊吧,我家的厕所水箱渗水,麻烦你过来帮忙修一下吧。”“好的!我马上到。”接到太平镇回龙寺村村民陈金贵的求助电话,村厕所维护联络员王洪磊立马动身前往。
为全面落实户厕改造后长效运行机制,太平镇以镇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为依托,成立了镇改厕维修服务站,在全镇10个村设立由村干部兼任的联络员。“哪家哪户的厕所一旦有问题,只要一个电话,我们会及时到场维修,保证群众没有后顾之忧!”东坪村联络员洪天亮说。
像太平镇一样,在户厕改造的后续管护上,全县积极探索推行“县级督导、乡镇落实、成立改厕服务队”的常态管护机制,建立健全了农村“厕所革命”后续管护长效机制。
在“厕所革命”行动中,该县坚持把农村户厕改造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理念,全县统一设计施工,统一技术标准,充分发动群众,培训近3000名质检和施工人员参与户厕改造。采用县、乡、村民三级分担筹资方式,由县内国有企业融资贷款1.23亿元,统一采购设备,给予群众补助。至2021年年底,全县实际投入户厕改造资金近3亿元,群众投入资金占比40%以上,累计完成户厕改造5.8万户,改厕率99%以上,群众满意率在98%以上,145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
厕所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尺,“厕所革命”成为引领乡风文明的“新标杆”,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该县的“厕所革命”为城乡环境带来了新气象,成为伏牛深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1年督查激励通报中,西峡县因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