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丽焦莫寒
黄河故道贯穿民权东西,形成了近10万亩的盐碱涝洼地。从盐碱涝洼地到水产养殖基地,在科技的助推下,民权县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畜牧水产专项以来,帮助民权县发展盐碱地渔业,在盐碱地上通过挖塘抬田、集成盐碱水质改良调控等各项技术开展渔业养殖,走出了一条水产创新之路。
盐碱地里的新思路
盐碱地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超过0.2%的盐土及碱化度大于15%的盐泽土并影响到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地。民权县的部分乡镇土地盐碱化程度尤为严重,经检测该区域地下水盐度均在3‰以上,部分区域高达8‰。
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调品种、提技术、转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引进耐盐碱新品种、熟化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综合防控疫病,示范应用盐碱池塘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盐碱地鱼菜共生综合种养、盐碱地池塘圈养循环等模式,在民权县创新开展水产养殖。
如今的民权县北关镇、庄子镇3万余亩黄河故道背河洼地,成为我省集中连片面积最大、最具潜力的水产养殖基地。
盐碱地里的新品种
良种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盐碱地性质特殊,复杂多变,普通淡水养殖对象成活率低、疾病易发、养殖风险高,需要投放专门的耐盐碱品种。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通过对品种耐盐碱性能指标以及生长性能、生理指标、饵料系数等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应盐碱地的渔业养殖品种。在项目组专家指导下,南美白对虾、豫选黄河鲤2号、大口黑鲈和斑点叉尾 等名优新品种在庄子镇成功养殖。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高级水产师吴小军,对该区域的水质、土质开展时间空间多维度监测,检测了180个水质指标后,给出了一套“以菌压碱、以藻降盐”的盐碱水质改良方案,养殖户照搬现用,就能养成对虾。
针对当地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养殖模式落后、病害频发等问题,专家团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为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量身定制科技“硬核”,从苗种选择、投放标准、饲喂管理、水质调控、疾病预防等全方位开展技术集成示范,集成示范8项技术模式,打造500亩核心示范样板,同时实现盐碱地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优质水产品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
盐碱地里的新生态
畜牧水产专项紧紧围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大力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养殖模式升级。示范推广“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将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高效、清洁、健康的生态循环。
引进了池塘圈养循环养殖系统,把养殖品种圈养在桶内,自带集排污系统与固废分离、净化系统,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一系列技术升级,促进形成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绿色水产新格局。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治勋表示,将发挥好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认真解决渔业发展技术问题,极力打造精品示范样板和创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助力民权县特色优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