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广军通讯员康晓灿张国俊)11月18日,记者来到禹州市苌庄镇桑庄村惠民木业公司,只见院里整齐地堆放着一垛垛白色木条,车间内工人忙着将晒干的木条刷胶、加热、加压,一块块半成品生态板芯、细木工板便成型了,这些产品被发往山东、河北等地,经再次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当初建厂,赶上了好政策,镇里、村里不仅为俺提供场地、硬化地面、架设线路,还把公司确定为扶贫就业基地,给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公司负责人桑要培感激地说。
前些年,桑要培做过房产销售,开过小吃店,还当过驾校教练。2018年,桑要培了解到生态板芯市场不错,村里也正号召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给予政策支持,便和妻子王燕丽回到家乡开办工厂。
“刚建厂那会儿,两眼一抹黑。在哪儿建车间,技术咋解决,销路难不难,这些问题心里都没底。”回忆起建厂初期的艰难过程,王燕丽感慨万千。
为了把厂办好,桑要培夫妻俩一起来到做生态板芯加工的亲戚家,细心观察,虚心请教,现场操作……有了这些实践基础,两人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投产,桑要培负责外购原料、跑销路,王燕丽守在厂里抓生产、把质量,可谓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拥有员工20余人,全年订单不断,产品供不应求。
桑庄村党支部书记桑帅雨告诉记者,这个木材加工厂不仅带动了桑庄村群众致富,还辐射到周边乡镇,厂里的工人都是附近村子的富余劳动力和留守妇女,接送孩子、收种庄稼、料理家务,样样都不耽误!普通工人每月能赚1000多元,技术工人每月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
“在家门口干活儿,既能挣到工资,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心里踏实!”正在搬运木条的一名女工笑着对记者说。
致富不忘众乡亲。桑要培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还积极回报家乡。疫情防控期间,夫妻二人主动捐款捐物,并报名参加村里的防控卡点值守,到核酸检测现场帮助登记扫码、维持秩序;在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为村里捐赠扫帚、大米、食用油等,村民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