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意蕴智能媒体赋能河南文化符号传播的思考善用六项机制,推进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以乡村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5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3-15

善用六项机制,推进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周广亮

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产生无法预知的突发事件,继而引发公众对事件处置的流程、效果及缺陷的肯定、否定或中间状态的评价,形成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喜、怒、谩骂和鼓动越轨行为等信息的网络舆论集合体。党的二十大要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为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遵循。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系统,内外信息不断进出、内外能量不断交换,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韧性,任何单一的内力和外力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该系统按规则运行,需要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实现协同治理。

利益协调机制

实现主体协同运作

网络舆情之所以不断发酵,是主体行为助推的结果。实现舆情的有效治理,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主体在推波助澜,哪些主体在旁边观望,哪些主体在默不作声。主体的行为差异与其期望的“利益”密不可分,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是主体协同运作的关键。在利益协调机制中,国家利益应置于最高位置,群体和个人利益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在此原则下,利益协调机制可按照下列路径推进。一是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作为舆情主体之一的受灾群体,其利益需求最为迫切、最为单纯,将损坏的家园重新建起来、破碎的生活重新圆起来、受伤的心灵得以慰藉是其主要利益期望。二是建立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重点主体的迫切需求,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是关键,尤其是来自政府的支持更为重要。补偿需要建立必要的常态机制,要符合国情,更要公平公正,可采取通用的“一般标准+例外标准”模式,尽可能有更广的覆盖面。三是要有利益调解机制。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现实社会中亦是如此。部分舆情就是由于主体间获得的利益不均衡出现矛盾纠纷,继而寻求网络声援造成的。利益调解机制以基层调解为主,不走扩大化路径,应将经济利益、人际关系同步调解。

信息协同机制

实现主体信息共享

信息是行为的依据和舆情传播的本体。与商业行为中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同,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共享主体主要基于经济和责任上的考虑,担心完全披露信息来源会影响平台的声誉,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或由于舆情问题严重,彻底披露信息将受到主管部门的责罚等。一是制定信息协同种类,在政府主体领导下,主要主体间确定必须协同应对的核心信息、各自负责的一般信息,防止信息的无端遗漏;二是建立信息协同的规则,包括信息的筛选、通报、处置;三是建立信息的读取规则,信息应在同一时间被各主体采用同种规则解读,不至于出现信息的误读误解问题;四是信息在约定主体间的流动必须是全通道式的,不能出现信息的人为过滤、拦截等行为;五是信息的对外发布要协同,不能出现内容上的互斥,更不能出现偏离事实的独立解释。

监测预警机制

掌控舆情演化进程

舆情监测和预警是其治理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掌握舆情演化的频率、方式和特征提前准备应对工具。若达到规则设定的临界值时,通过预设的程序发出预警,启动协同治理程序。基于灾害事件舆情的监测应贯穿于其演化的全媒体、全过程,直至最终消散。实施监测职能的主要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平台方,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协同开展工作。在舆情孕育阶段,重点监测舆情的内容、受众、传播的广度;在舆情发展阶段,重点关注舆情的异化情况,有无脱离事实的评论,可能出现的主要网络领袖;在舆情高潮阶段,重点监控主导舆论的支撑度、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度等;在舆情衰退阶段,重点监测舆情的再生可能性。在舆情监测的每一阶段,都要设置预警的临界值,突破阈值要求时,要按照程序及时上报,并汇总全部资料作为决策和处置的支撑。

联动处置机制

实现舆情协同处置

联动处置可能出现在舆情演化的各阶段,只要突破预警值,启动了预警程序都需要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应对。联动处置的程序包括调查事实、确定方案、实施方案和总结备案。调查事实是基础。在政府主体统筹下,相关主体都要参与舆情事实的调查,确定舆情产生的原始信息,梳理其中蕴藏的关键信息。整理主导舆情的内容,比较其与原始信息的变异情况,确定变异的路径和主导主体,找出应对的突破口。分工合作展开处置,按照时间节点汇总各主体的处置进展及效果,统一发布关于舆情处置的报告。汇集舆情监测、预警和处置的全部资料形成总结报告,分析舆情应对过程中的得与失。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虽涉及当事者的个人利益,但往往并不是其真实意思表达,个人的暂时不满被现场媒体、自媒体放大传播,引起了一定的网络舆情。最好的缓解办法是当事人的自我澄清、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尤其要让社会大众深刻认识到党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果,让那些杂音、噪音无存在的市场。

管理保障机制

实现舆情传播规范有序

懂业务、理论功底强、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舆情监控与分析骨干是治理舆情的关键之一。专业人才通过专门平台设备和先进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技术筛选、过滤与定位,掌握舆情的来源、产生的环境及其背后可能隐含的事件;关注其演变过程,分析其成因及传播的场域。加大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和广度,增大平台的信息容量,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依赖传播正能量的公共平台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中央宣传部建设的“学习强国”平台在引导舆论和公民终身学习方面树立了极好范式,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本区域的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了学习的标杆。完善和制定新的相关法律,让平台、网络接收终端接受真正的监管;强化平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法律与道德责任,尤其是发布者的审查责任,越轨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

善后恢复机制

推进舆情治理向善治迈进

对舆情的后续处置要果敢、取信于民。当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情基本处于稳定阶段后,除了对舆情继续保持密切关注外,后续的处理工作要全速推进。首先,舆情监控方、主管部门、当事部门(当事者)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梳理舆情产生的深层原因,检视原有的处理方案存在的不足,调查当事人、经办人和审批负责人有无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等,最后出具基于事实基础上的有很强信服力的调查报告,通过官方途径对外发布并收集公众反应。其次,对发生的舆情要建档立案、科学评价。自然灾害本身带来的舆情足以影响相当区域和数量的民众,公众的关注度高度聚焦,任何与之有关的负面信息都可能被广泛传播甚至是无限放大,脱离事件的本质,误导广大民众,产生一定的混乱。只有对事件科学评价,找出影响其发酵的主要成分及所占的比例,应用治理工具从源头上治理,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即使偶发后亦能从容应对。再次,所有的当事者都要从此事件中深刻总结、吸取经验教训,绷紧舆情这根神经,让善治成为工作的信条。(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项目“河南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危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DWT075】。作者系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