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广孙立行
近年来,电信网络犯罪高发频发,系列犯罪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尤为突出。2021年以来,T县人民法院审结帮信罪案件229件,判处396人。笔者结合所在法院审理帮信罪的审判实践,从实证分析入手,就帮信罪审理中遇到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一、帮信罪案件的特点
一是被告人青年男性占比大,普遍学历低,犯罪时年龄大多在21~40周岁。上述该类案件396名被告人中,男性317人,占80.1%;女性79人,占19.9%。小学学历52人,占13.1%;初中学历186人,占47.1%;高中(中专)学历115人,占29.1%;大专及以上学历42人,仅占10.6%。犯罪时20岁及以下的23人,占5.8%;21~30周岁的166人,占41.9%;31~40周岁的168人,占42.4%;41~50周岁的29人,占7.3%;50周岁以上的10人,占2.5%。“80后”“90后”成为该类犯罪的主体。
二是作案方式比较单一,违法犯罪所得较少。该类犯罪被告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意识不到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与后果,为了蝇头小利,将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账号出售、租借给实施网络诈骗的组织使用,占比超过90%。而且大多数被告人通过此类案件取得的违法犯罪所得较少,甚至是没有违法所得。
三是审结时间快,刑罚普遍较轻,缓刑率、罚金率较高。在判处的229件案件中,215件案件在1个月内审结。在判处的396人中,仅有32人被判处1年以上的刑罚,270人被判处缓刑,376人被判处罚金,且罚金基本在1万元以下。
四是犯罪行为多为团伙作案、跨区域作案。由于帮信类犯罪案件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因而该类犯罪通常都是团伙作案、跨区域作案。该类案件的犯罪主体涉及不同的地区,396人中仅有13人户籍所在地为T县,有95%以上的被告人都是外地人。他们通常使用聊天软件进行联系分工,成为一个密切分工合作的犯罪团伙。
二、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帮信罪和相关犯罪的罪名界定较难。该罪主要是为上游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因此还有可能触犯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诈骗罪等,审判实务中对于该类犯罪认定一罪还是数罪争议较大。
二是对主观明知,特别是推定明知的认定较难。“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是构成帮信罪的主观方面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是该类犯罪花样百出,证据认定标准不统一,法官需要根据犯罪行为模式、手段目的方法、流水金额高低、非法获利数额高低、发挥作用大小等方面综合进行认定,这就会造成不同法院或者法官之间对类似案件的处理结果不尽统一,从而导致司法权威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防范帮信罪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个人法律意识。要加大对群众的法治教育力度,针对重点人群、高危行业等突出领域进行重点防控,通过送法进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帮信罪是什么和具体表现形式,提高对帮信罪危害的认识,防止他们沦为违法犯罪的“工具人”。
二是加强联动,形成打击合力。公、检、法、金融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严格落实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对于在打击该类犯罪及相关犯罪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研究,形成打击合力。
三是统一裁判标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法院要统一裁判标准,妥善处理好罪与非罪、此罪和上游犯罪的认定标准。法官要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努力把每个刑事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
(作者单位:台前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