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业跨界融合路径赋能河南乡村产业振兴高水平打造河南自贸试验区走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固始稻米古今谈从故意伤害案件看农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间人截留行贿款行为分析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42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18

中间人截留行贿款行为分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宋建军张庆云

基本案情丙系某局局长,王某为承揽丙所在单位主管的建设工程,通过与丙关系密切的乙向丙行贿。某日,乙向王某表示,丙为其承揽工程提供了帮助,应给予丙40万元好处费,王某表示同意,遂将40万元交给乙,由乙转交丙。乙取得这笔40万元好处费后,向丙行贿20万元,截留20万元据为己有。

分歧意见本案对于乙主动索要并据为己有20万元的行为定性存在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向丙行贿名义向王某索要20万元,使王某陷入错误认识交付财物,构成诈骗罪。第二种意见认为,乙与丙关系密切,利用丙的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受贿20万元应评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评析意见笔者认同第二种意见,具体分析如下:

侵财类犯罪与贿赂犯罪

本案从表象看似乎符合诈骗罪虚构事实、骗取财物的犯罪构成,但从行为本质看,请托人交给中间人财物,是为了实现权钱交易目的,对请托人而言,财物系公权力对价,若请托事项已完成,财物即使被中间人截留,对请托人的利益也没有任何损害,符合请托人的心理预期。本案整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体现于对公权力廉洁性的损害,从贿赂犯罪角度评价,更符合行为本质和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如认定为诈骗等侵财类犯罪,将导致对于被截留财物部分,请托人从“行贿人”变成“被害人”,其已经着手实施的行贿行为不仅没有被法律评价,反而还会产生要求返还“被害人”贿款的法律后果。

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

本案中,中间人乙与受贿人丙关系密切,通过丙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王某谋取不正当利益,截留贿款20万元,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构成要件。按此罪处理,中间人乙作为受贿罪单独主体,犯意体现和责任承担均独立于受贿人丙,该刑种刑档设最低拘役、最高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更能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刑罚理念。对于请托人王某而言,其存在向丙行贿的主观故意,客观上造成对乙利用影响力行贿的后果,该认识错误并未超出其行贿以实现“权钱交易”的预期,属于向丙行贿20万元未遂和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20万元既遂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应按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处罚。此种处理也更符合法理和社会认知。

综上所述,在中间人与受贿人关系密切的情况下,如本案,中间人截留行贿款的行为评价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对于行贿人、中间人均不超出其对自身行为的认识预期,也更符合其行为性质及对公权力廉洁性法益侵害的保护。 (作者单位:林州市人民检察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