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牛华明心系社区大事小情“舍得书记”算清民生大账发展思路明产业有钱景图片新闻图片新闻43年来,资助1000余名学生80多万元“状元”养驴妙招多生态养鸭效益高订单鞋面加工忙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67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1-23

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夏义高

43年来,资助1000余名学生80多万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马童

“我给你发一个红包,你要记住红包上的8个字:努力学习,报效国家!”1月17日,在息县第二高级中学,获得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的退休教师夏义高,正在给一位胡同学发红包。

胡同学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一个人靠种几亩地供她读书,家庭生活很困难。2021年,胡同学考入息县第二高级中学后,学校把她推荐给夏义高资助,为她交学费,每月给她的饭卡充值200元。

从1991年起,夏义高就稳定地资助部分困难学生(每个年级10名)。学校按标准筛选出受资助的学生,再由他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每人每年提供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资助。

胡同学的班主任邹国强说:“夏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奖励扶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几乎把自己的工资全都捐了出去,很令人感动。”

“我资助学生是有原则的,应该说是一种奖励扶助。有两条标准: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夏义高说。

刚上班时的夏义高,经济状况也很困难,但是出于对那些学习刻苦、家庭困难的学生的同情,他很快走到奖励扶助这些学生的道路上,再也没有回过头。

“毕业后,我在息县夏庄镇高中教书,每月工资41元。我带的班上,有黄姓的两兄弟,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也很好,但家里供不下去了。”夏义高回忆说,“我从工资里每月挤出10块钱给他们,鼓励他们努力坚持下去,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1985年,夏义高调入息县第二高级中学,他的妻子在单位倒闭后开始做生意,家里的经济状况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年秋季开学,夏义高注意到一位张同学总是闷闷不乐。原来,张同学的哥哥在战斗中牺牲了,她的父母因悲伤过度导致身体不好,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成绩优异的她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于是,夏义高继续从自己仅有的41元工资中,每月挤出10块钱资助张同学,这一资助便持续了五年,直到张同学考上了大学。

从这几位同学起,夏义高便不断资助那些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夏义高的妻子生意越做越好,家里经济情况逐步好转,他资助的热情越来越高、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后来干脆由学校按标准筛选出来由他资助。而后,夏义高再也没往家里拿过一分钱工资。

夏义高的妻子说:“老夏在息县第二高级中学长年资助30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后来,有一些困难学生向他求助,他又在其他中学资助了9名学生,每月每人100元,直到他们毕业。老夏做这些事,我理解他、支持他。”

资助学生已经成为夏义高的“生活制度”,年年如是。

2018年,息县第二高级中学安排夏义高到临河乡柿子园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后来转到临河乡余楼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乐善好施成为群众给他最多的评价。

“村里举办饺子宴、表彰文明户和先进个人,夏老师都是第一个站出来捐款。”夏义高的同事殷科才说,“驻村几年,他自己为两个村子捐款近3万元。”

采访中,记者想要夏义高具体谈一些受资助的学生以及他们今天的情况,他说记不清楚了。

“我不希望他们想到我时会有感恩的负担。”夏义高说,“我资助这些学生,最大的动力是我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自1981年从教起,43年来,他资助学生1000多名,资助金额80多万元,获得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是实至名归,他当得起。

提到余生的梦想,夏义高深沉地说:“如果说梦想,就是我希望能资助100名学生、100名残疾人、100名困难群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