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度绩效评价会在郑州召开。会议回顾了体系建设成效,分析了形势要求,安排部署了下一步重点工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若哲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0年我省于全国首批启动建设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位,以产业链为主线,探索构建了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跨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的运行机制。这正是符合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特点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成果丰硕。拥有审定作物品种和获得科技奖励约占省内同期总数的1/3,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小麦体系育成品种郑麦379已连续4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18以1918万元刷新国内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农业农村部2023年首批授权的14个食用菌品种,有6个出自食用菌体系。肉羊体系培育出了河南首个肉羊新品种黄淮肉羊及首例克隆羊。二是效益显著。“十三五”以来,体系挂牌建设示范基地超过260个,指导建设40个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应用成果面积累计超过6.2亿亩。水稻体系“再生稻技术”实现一稻收两季、一亩产吨粮,最高头季亩产达1600多斤。蔬菜体系“大葱丸粒化技术”破解大葱全程机械化生产核心难题,辐射带动新野1.8万亩大葱增收1.6亿元。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创新开展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等,填补政信研究领域空白。三是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5名中原学者、7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1名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设立了30%以上的“青年岗”,鼓励45岁以下优秀人才挑大梁。
会议强调,进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新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坚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创新”思路,对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任务,主动融入河南“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要进一步发挥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围绕产业链,拧紧资金链、布局创新链、搭建人才链、延展推广链,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管理的全链条,加快产业关键瓶颈技术的突破,加强先进适用集成技术的应用,做好生产安全应急技术的储备,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贯通,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会议要求,体系专家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体系工作,树立一种对自身创新能力水平的“认可”,一份“三农”专家不负使命重托的“担当”,一方发挥才能干事创业的“舞台”。要增强技术、体系、产业“三个思维”,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规模经营主体、小微主体“三个对接”,发挥好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决策咨询、生产应急“三个作用”。同时,在加强体系自身建设方面,要注重团队协作、对外交流、人才培养、内外宣传和绩效评价。
会议安排了17位首席专家分别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县域产业提升、生产应急服务和决策咨询、媒体宣传、团队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述职。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单位、有关考评专家参加会议并评价。
(省农业农村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