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影视教育发展探索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周边传播理论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亚五国的传播与认同研究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98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3-12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曹娜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家之根本,经济之命脉。因此,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高质量发展,须加快发展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而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成为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会带来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更是以质优为保障。在育种方面,不断发展的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等育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小麦等重要农产品单产,一些新品种更兼具抗病性、易机收、节水抗旱等特性。在生产管理方面,随着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数字化,提高了效率和可持续性。

生物基因、数据科学、精准感知、智能装备、生态环保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拓展了农业边界,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生物、航天技术等应用到农业,出现了太空农业;生态、海洋技术等应用到农业,出现了蓝色农业,农业生产由“陆”拓展了到“海陆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了农业产业发展新方向。生物基因、精准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农业基因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出现了分子农业、精准农业等新产业。数字科学、智能装备、生态环保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促进了农业工程化、绿色化、健康化发展,促生了垂直农业、定制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农村改革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未例外。实践证明,我国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极大发展。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历史征程,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此后,我国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先后确立并完善了双层农业经营体制,构建了结构多元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完善了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了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必然要求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度变革。在这一进程中,需要主动革新农村生产关系,通过对土地制度中的承包、流转机制,宅基地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变革,以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特点。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发力点。首先,加大“新质农业人才”培养,驱动劳动者的跃升。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创新农业科技需要大力培养能把握农业产业发展趋势,掌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掌控创新成果运用动态的创新性人才。其次,强化“新质农业科技装备”研制,驱动劳动资料的跃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为特征,农业科技创新须重视涉农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融入农业生产,转化为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生产主要的主力,须加强与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深度合作,推动其在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创新发展,同时构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模式,实现成果转化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跃升。最后,拓展“新质涉农产业”边界,驱动劳动对象的跃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要求涉农产业创新,在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过程中,还须创新农业微生物、合成生物等技术,加大对微生物农业、人造食品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与发展,形成新质劳动对象。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发力点。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深化农村改革要在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农民的改革创新精神,激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面对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在农村须推行全方位改革,以激活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具体而言,须继续深化土地改革,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等,盘活闲置的宅基地、空闲地、集体建设用地、厂矿废弃地等,激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以满足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土地需求;须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运用当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探索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构建集体、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于一体的合作新形式,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须继续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践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改革,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农机设备、农业科技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作者系郑州商学院教授;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23JC003),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