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平潘玉辰
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可以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县域富民产业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根植于县域,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具有突出的就业效应和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产业。在县域富民产业中,“县域”是空间界定,“富民”是价值导向,“产业”是实施载体。县域富民产业类型多样,具有一般产业的特征,同时在形成条件、地理空间、收益分配等方面又各具特点。河南是农业大省,有很多县域富民产业都是和当地农业特色资源相关的。例如,卢氏县的中药材、食用菌、蜂、果品,沈丘县的牛羊肉、芝麻、优质果蔬、小麦,镇平县围绕着“玉、鱼、花、面”所形成的产业等。近年来,河南各县(市)积极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品同质化、品牌影响力弱、产业数字化程度低、人才缺乏等问题。县域富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加强主导产业的配套,引导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错位发展
河南各地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各不相同,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做出特色。县域富民产业应该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与文化,塑造地方文化IP、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实现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要扬长避短,认识到本地的比较优势,走差异化路线,根据资源优势打造当地的核心竞争优势,这是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培育品牌发展特色,引导产业发展
发掘地方特色产业并推动其发展,打好“特色产业牌”,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各地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以及经济发展定位等,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着力构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各地要加强“三品一标”建设,着力创建产品品牌、孵化企业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打好品牌建设的根基,通过标志设计、广告宣传、推广活动等手段,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本地品牌的知名度和辨识度。
产业融合科技赋能,促进创新发展
县域富民产业需要科技赋能,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信息识别等技术,来实现无人种植、智慧农业、大数据生产等。同时,还需要通过现代化农业研究技术、耕种技术、网络销售技术等,来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销售终端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技术升级和数字赋能。数字时代也需要通过农业数字化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整合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研发和设计,整合和完善产业链,并实时向终端用户推送相关信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人才培育凝贤聚力,实现长期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要聚焦全县发展大局,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和人才强链工程,在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上下真功。要厚植人才培育沃土,从政策、产业、服务等入手,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创新创业带头人、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吸引广大农民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返乡创业,凝贤聚力,促进产业发展。对于选拔人才,可以本地培养和外地引进双管齐下,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吸引当地的企业家和能人返乡,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
[作者肖丽平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作者潘玉辰系信阳农林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编号:2023JC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