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谱系·特点·进路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锻造思政金师“大思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入研究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3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30

“大思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入研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孙婉霓

在当前的“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大思政”理念着重强调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为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融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这一重大的责任。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育相融合,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思政教育中的深入发展。

一、“大思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

“大思政”虽然鼓励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但在实际上,部分教师与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识存在不足,表现为教师教学中侧重传授政治理论,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此背景下,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课程的边缘状态中,难以发挥在思政中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较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并非易事,“大思政”下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政治、伦理等主题融合在一起,让课程能实现多维度教学。而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能力与创新教学方法,此为教学中的挑战。如,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将儒释道等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融合,以便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但在实际上,融合存在一定难度,无法发挥预期作用。

(三)缺乏系统教材与资源支持

“大思政”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需要有教材与资源支撑。但在实际上,目前缺少系统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造成教师教学中存在材料不足的情况,此形势直接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对教学进度产生阻碍。

二、“大思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思政课的教育理念

党与国家颁布了系列关于思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使高校的思政建设从最初尝试转变成普遍改革实际。因此,高校思政教学需积极创新已有教育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具体而言,教师需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髓部分,促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教师教学中可融入故事形式,将古代名人孔子、孟子、屈原等生平与思想融入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这些古代名人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利用此种教育形

式,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与价值。

(二)思政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积极探讨如何将其融入课程中,将其所具有的内涵挖掘出来,使学生能认识与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智慧。要解决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社会的应用问题,助推其成为学生道德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可将传统古诗词、典故等融入其中,与社会中常见的伦理道德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能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将该内容与社会公德心、责任感结合,能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智慧的价值所在,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课程中。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一些文化创意设计项目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设计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家具等。利用此种实践性教学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融入课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自身的见解直观体现出来。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思政教育队伍人才的专业化十分重要,教师是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重视对教师培训,鼓励与引导教师参与培训,提升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为其融入课程奠基。例如,学校要邀请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专家、名家等到校,与教师共同担当思政课程教学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带领本校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此外,思政教师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良好合作,构建跨学科课程。要利用在线教育资源,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历史专家、文化学者等,对学生展开教学,使其接触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四)现代媒体传递文化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现代化技术设备。为此,高校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等载体,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有力工具,对学生的三观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为学生生动地展示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网络媒体,组织与开展主题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在亲身体验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例如,学校可建立一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发布有关此方面的文章、视频、音频等,对学生进行传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得以提升。在校园官方网站中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与学习,确保学生能在参与课程中发展自我,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系列举措,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认识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

(五)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助推学校持续发展,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具体而言,学校可举办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校园文化环境创设中,融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学生能在无形之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书法、绘画、古诗词等,让学生能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中,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工作中,进一步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推动性作用,将其融入课程中,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自觉应对不良文化的入侵,成为具有正确辨别能力的时代新人。同时,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全方位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真正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合肥经济学院助教,安徽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