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耕正当时除草最关键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当一个负责的育苗基地负责人技术落实到位田间管理精细机器挑大梁 种烟不费劲“烟叶+红薯” 致富有新路产业共兴成果共享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4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21

当一个负责的育苗基地负责人

“老把式”薛柏伟种烟致富不走寻常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黄红立许金安任少杰

接待4个烟农、对接1个科研团队、发出3150盘烟苗、指导实习学生喷施叶面肥,其间还接了7个电话。

5月17日下午的两个小时里,薛柏伟的工作就是这样忙。

薛柏伟,洛宁县小界乡王村的烟叶种植大户。这个与烟叶打了16年交道的“老把式”,去年又多了一重身份:烟叶育苗基地负责人。

去年,洛阳市烟草公司洛宁县分公司在薛柏伟的烟叶基地投资建造了10座育苗大棚,薛柏伟只用出1万多元的年租金,配合省、市烟草公司和科研院校完成育苗试验,卖苗收益全归他个人。

今年,基地又增加了4座大棚,所以,他比一般烟农都要忙。

洛宁县的烟叶育苗工作一般从春节后就开始了,4月底至5月中旬前烟苗移栽大田。这期间,薛柏伟基本泡在基地。

“苗子好,才会烟叶好,咱得对乡亲们和科研院所负责!”薛柏伟说,育苗前不少烟农都交了预订款,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1979年出生的薛柏伟初中毕业后在县城一家修车店当学徒,出师后跟人当了两年伙计,后来另立门户。

2008年,薛柏伟辞职回到老家,承包了120亩地种烟叶,成为王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家老小七八口的生活从此靠种烟维系。

在他的引领下,如今王村的烟叶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种烟是个辛苦活,现在基本都是‘70后’带着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干。”薛柏伟说,如今的集中连片种植、适度规模经营和统一育苗、节水灌溉、中耕管理、专业采收等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模式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使种烟成为老年人的挣钱门路,不但稳定了产业,还提升了烟叶质量。

薛柏伟的基地采用悬浮式育苗方式,每座棚占地半亩,有8个大水池,能培育1120盘烟苗,每盘200穴,按每亩大田需要6盘烟苗计算,14座育苗大棚能保障2100余亩烟田的用苗需求。

这14座育苗大棚中,有13座大棚培育的是洛宁县烟草分公司指定品种“秦烟96”,剩下的1座大棚是“大杂烩”,培育了全国所有的烟叶品种,是省市烟草公司和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的试验棚。

薛柏伟最多时种过150亩烟叶,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动手能力强,常搞些小发明、小创造,是洛宁县烟草分公司在他的“地盘”投建育苗基地的重要原因。

基地很“绑人”,今年他将种烟面积减少到了40亩。薛柏伟说,“育苗基地今年已经有10万元进账。”

夏已始,微风至,烟田“绿动”,薛柏伟的“金色”希望已扎下了根。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