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楼村有个“喜折腾”开办农场 致富有“鹿”粮田“新”力量让地多打粮大漆不朽穿越千年一团泥疙瘩捏出大名堂图片新闻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43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21

获嘉县弘昌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方海

粮田“新”力量让地多打粮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董豪杰文/图

种粮八年,获嘉县弘昌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方海的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亩左右。

若论大小,徐方海的种植规模不算大。但若论起新技术、新模式、新农具的应用,徐方海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他在农田里铺设了滴灌带,开辟了试验田试用新技术、试种新品种,还购置了植保无人机和装有北斗导航的拖拉机。

徐方海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是对新农人最好的诠释。

新技术解决麦田矛盾

用上滴灌,刚浇过水的小麦,遇上大风天气也没倒伏

5月15日夜里的一场大风,让徐方海睡意全无,一大早就到地里查看:碗口粗的桐树倒了不少,小麦没发生倒伏。

“看来这技术用对了。”徐方海说的技术,就是水肥一体化,地头安装过滤器、施肥罐等,田间装上主管道和滴灌带。浇水前,先装好肥料,阀门一开,肥料就随着水慢慢滴下去,直达作物根部。

徐方海将这种浇地方式称为“滴水”。就在几天前,他刚“滴过一遍水”。这也是他对大风天气十分担心的原因。

小麦抽穗灌浆,麦穗沉甸甸,小麦头重脚轻,遇上大风天气就容易倒伏。如果浇过水,地面湿度大、根系抓地力小,更容易倒伏。

不浇水中不中?徐方海说:“灌浆水灌浆水,小麦灌浆的时候正需要水呢,籽粒饱不饱,全看这遍水。”

浇灌浆水跟大风天气易倒伏这对矛盾,就自然产生了。

事实证明,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确实能有效防止小麦倒伏。

早在几年前,包括徐方海在内的当地种植户,对滴灌并不“感冒”,“都是大棚种蔬菜用的”“大田用花钱不说,铺嘞去嘞麻烦”“到底中不中谁知道”……

算下来,每亩不到100元的成本,徐方海决定先试试再说。这一试,不仅浇地更方便,还有意外收获。

徐方海介绍说,因为不用大水漫灌,也就省了起垄,大面积平整土地直接播种,这样就省出来了一部分耕地。他粗算了一下,大概能省出来20亩耕地,“跟这一比,那点成本就不算啥了。”徐方海说。

新模式解锁节本秘籍

实现水肥一体化,600亩地施肥浇水,一个人就干了

播种的时候,在种肥同播之外,徐方海又多了一道程序--铺设滴灌带。倒是不费事儿,用起来后,他才明白“真省事儿”。

对于种粮大户来说,耕、种、收机械化不是问题,打药也有无人机可以“代劳”,唯独浇地,是个难题。

以前,哪怕地头有井,也要靠人工操作,拿上铁锨、疏通水渠、改线路、封水流等。一个壮劳力每天最多浇5亩地,按当地每天120元的工钱算,成本可不低。

“这还是有人干啊,要是秋季种玉米,浇水的时候正热呢,农村年轻人本来就少,上年纪的人会敢干这活儿?”徐方海说,更关键的是,他的600亩地,浇一遍大概需要半个月,遇上天旱,根本来不及。

现在,徐方海一个人就把浇地的活儿干了。到地头,打开开关,根据需要浇的地块儿,打开相应的阀门,等浇完换另一块儿就行了。需要施肥的话,直接在地头装上肥料就行了。

“浇地连铁锨都不用带,施肥在地头都干了。”徐方海说,应用新技术,每亩成本不到100元,节省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人工成本少了,肥料用量也降了不少。拿玉米种植来说,要避免“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就必须施底肥+追肥,不追肥的话,就必须买更贵的缓控释肥等。

有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底肥够用就行,追肥随时都可以,减少肥料用量的同时,用肥效率大大提升。

新思路助力提高单产

开辟试验田,集成示范更适合当地的系统化种植方式

作为新农人,徐方海对新技术从不排斥:“种粮的传统方法当然管用,但要高产稳产,新技术、新装备还是好用。”

位庄乡大位庄村的300多亩麦田里,徐方海指着整齐的小麦说:“这种得可是横平竖直,我拖拉机上加装的有北斗导航,播种质量相当高。”为了更好地打药,徐方海还专门购买了一架植保无人机。

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具的应用,徐方海种地更轻松了。

但也有不轻松的地方,麦田里一块儿比较特殊的小麦显得很突兀:不大的一块农田,又被分成了几个小块。

徐方海介绍说,这是试验田,专门做各种对比的。这块儿田里,既有各种施肥方式、施肥量的比较,也有不同品种的对比等。徐方海蹲下来扒拉扒拉小麦,看看根部、瞅瞅叶片说:“确实能看出来不一样。”

从种植到管理,不一样的地方就更多了,每块地的种植方式都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这给田间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

徐方海却不这样认为,他介绍说,这是在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开展的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目的就是要找到更适合当地的种植方式,解决种植品种、施肥方式、施肥量配合度不高等问题,实现氮肥减量增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产能。

“现在是费事儿,但以后用上更好的技术,不就省事儿了。”徐方海说,只要将来能进一步提高产量,那这就不叫麻烦。

采访手记

新农人就要传播科技星火□本报记者董豪杰

新农人往往给人“种植规模大”的第一印象,但事实上,“新”才是新农人的追求。

跟很多种粮大户比,徐方海的种植规模确实不算大。正因为规模不大,当他用上滴灌、北斗导航、无人机,才凸显出新农人在农业一线带来的新变化。

能够避免一场大风带来的小麦倒伏,只是徐方海运用新技术的一点小惊喜。更大的收获,是他不断提高的产量、节省的成本、越来越高的收益。

农业生产过程中,从来不靠运气,而是靠种植水平的提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这种在农业生产中新思路、新技术、新装备的改变,就是新农人不同于普通种植户的关键,也是广大新农人在田间地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

这种改变,受益的往往不仅是新农人个人,而是广大农民。一系列农业新技术,从科研院所走向田间,新农人是最好的中转站和桥梁,通过他们的应用,能够让更多的农民看到、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从而加速推广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农人对农业科技的不断追求、应用和示范,是促进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

新农人就要传播科技星火,带领更多人种上科技田、多种科技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