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楼村有个“喜折腾”开办农场 致富有“鹿”粮田“新”力量让地多打粮大漆不朽穿越千年一团泥疙瘩捏出大名堂图片新闻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43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21

大漆不朽穿越千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漆艺匠人朱高祥传承千年大漆工艺,守正创新,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落实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中,让传统工艺焕发生机和活力

□本报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刘姗姗潘娟

5月17日,走进位于信阳市平桥区平西街道小桥胡同非遗传习馆里的豫漆坊漆艺工作室,今年34岁的朱高祥,正专注地坐在桌前,进行着漆器创作。

“我们使用的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汁液,即植物性生漆,又称土漆或大漆。在大漆中,加入不同的矿物质颜料,可调配出不同的色漆,用于漆器图案的修饰。”朱高祥介绍说。

朱高祥推崇传统漆器制作工艺,这也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具有耐酸碱、防腐蚀的特点。在信阳市城阳城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描漆楚瑟残片,就是一件穿越千年的漆器作品。

“选择在信阳发展,是因为城阳城遗址出土了一些漆器,而且这里的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合制作和使用大漆。”谈起大漆,朱高祥这个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大漆的驻马店男孩,目光明亮而又坚毅。

采访时,朱高祥正在进行螺钿漆器制作中的切割打磨工序。这道工序,需要用线锯小心地切割出需要的图案,再经过涂刷、打磨,使螺钿与漆面相得益彰、相互衬托。

“制作一件漆器,要根据胎体造型、图案纹样、材料种类、工艺方法等,进行整体规划。漆器的制作周期较长,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制作出一件好的漆器作品。”朱高祥说。

大漆需要时间来稳定,每一件用大漆制作的漆器作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髹涂打磨。朱高祥也在一次次刷漆和打磨中磨炼了心性。

10年多来,朱高祥通过不断尝试,将漆艺与陶瓷进行结合,创作出不少别具风格的实用型漆艺作品,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落实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中。

“我将继续坚持传统漆器制作工艺的守正与创新,让传统工艺焕发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喜爱这种工艺。”朱高祥坚定地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