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场扬场收麦子金色麦浪糙场簸箕与木锨河南人的“中”观天地观众生观自己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4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24

糙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桑明庆

小满过后,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小麦从鹅黄渐渐变为金黄,再加上暖风一吹,很快就熟到了天边。一个充满希冀的收割季节就要来了。

五月的风扬开了我多年的记忆,五月的雨润湿了我岁月的思绪。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年小满一过,每个生产队都要糙一片到几片打麦场,面积小的三五分,大的两三亩,等麦子收割进场后用来晾晒、碾压、打场、扬场使用。

俗话说:“有了场,心不慌,就等麦子进粮仓。”麦场一般都要选在村外的最高处或者通风口,这样风顺,有利于打场、扬场,还能防止下雨天被水浸泡。

糙场也是有程序的。先是暄场,就是用镢头把选好的场地掘暄。这项农活是一个“人海战役”,需要的劳动力多,一般又在早起完成。头天夜里队长就安排好了人员,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男女棒劳动力参加。

晨曦中,社员们扛着镢头,像出征的战士一样集合来到场地,然后一字排开,在生产队队长的指挥下开始有序干活。他们将镢头高高举起,上下挥舞,镢头在头顶上划出一道道弧线,且伴有像风吹来“呼呼”的响声。初升的太阳,将他们的身影照射得细长柔美,那起落的镢头影子似乎要与西边巍峨的太行山连接在了一起。此时,田野里麦香正浓,镢头上下舞动形成的劲风,不断将这缕缕麦香漫卷过来,揉进人们的鼻腔里。女人们边干活边说笑,说到高兴处,几个女人会“嘎嘎”地大笑起来,真可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时队长会高声喊道:“好好干活,少说闲话!”其实,队长也乐意听这些奇闻逸事。

暄场打妥当后,就是耙场。套上枣红马和大黑驴,拉起一联大木耙,来回均匀地耙上几十遍,直至把新暄出的土耙得细如面粉、平平坦坦为止。开耙前要在木耙上放上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块,这叫压耙,好使木耙稳重,不上下飘动。如果没有合适的石块,就让一个半大不小的男孩蹲在木耙上。这

种活是小孩子们最喜欢干的,都要抢着去,结果是谁力气大谁就蹲在了木耙上面。蹲在木耙上的孩子要注意力集中,双手紧握耙钉,双眼紧盯驴的屁股蛋子,有时枣红马撅起尾巴,拉出的粪蛋还会落在孩子的脑袋上。耙上的孩子,鼻子里闻着枣红马和大黑驴特有的味道,下面新土涌在脚面上会有暖暖的、痒痒的感觉,感到特别的舒服。

耙好后就是洇场。社员们从水井里挑来水,均匀泼洒在刚刚耙好的土面上。泼水也是有讲究的,“会泼的泼一片,不会泼的一条线”。用马勺或者葫芦瓢舀满水,然后从怀里往外泼,速度要快,到一定程度时手轻轻一抖,水就形成了一个扇面,均匀地洒在了土面上。这样泼上两三遍,土就彻底洇透了。

等洇透的土晾到不湿不干时,就要压场了。在土面上撒上一层麦糠,套上毛驴拉着石磙反复碾压。看管毛驴拉磙可是技术活,要有一个老农来完成。我们小队一般由全海爷爷负责这项农活。全海爷爷50多岁,瘦高个,皮肤黝黑,长年剃一个光头,满脸的皱纹。只见全海爷爷戴一顶破旧的草帽,掀着怀,胸前的肋骨一条条清晰可见,一脸的严肃,脸上的皱纹似乎比平时多了不少且深了一些,两只袖管高高挽起,一条条暴起的青筋裸露在小臂之上。他左手牵着驴的缰绳,右手高高举着鞭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嘚嘚、咧咧”,有时还要甩上几鞭子,“啪啪”,清脆的鞭声会传得很远很远,此时的全海爷爷,像一位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毛驴打着响鼻,拉着石磙不紧不慢地转着,磙轴会发出“吱扭吱扭”的响声。这声音与场边高高的杨树枝头上布谷鸟的“布谷布谷”叫声混在一起,像古老的歌谣一样动听。石磙在歌谣的伴奏下,均匀地转动着,一磙挨着一磙,一磙压着一磙,好像要把日月的年轮和岁月的沧桑都碾压在这石磙之下,农家人把对丰收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藏在了这麦场之中。等碾压到地面光光平平,硬硬邦邦时,场就糙好了。这时全海爷爷会拖着后音大吼一声:“场糙好了!”麦场糙好了,只等新麦进场。

现在收割机成了收麦的主要工具,一趟过去收、碾、打全部完成,再也不用糙场了。但糙场的过程,特别是磙轴“吱扭吱扭”的歌谣,不知给人留下了多少温馨的回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