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过八成夏播四成多零碳发展莘川出彩让河南稻米更好吃“秸”尽所能聚“秆”成金“抢”秸秆图片新闻睢县乡村路相连业兴人气旺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3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04

让河南稻米更好吃

省农科力量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五常米、胚芽米、有机稻米、寿司米、蟹田香稻米……逛一下超市粮油区,一袋5kg的稻米从30多元到80多元都有,某款国产香米都要近200元。从品种、品质到品牌,优质稻米市场前景可观。

河南稻米,一直在努力。以原阳大米为代表的沿黄优质大米曾享有“天下第一米”的美誉。河南好稻米何以走上复兴?河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致力于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曾为沿黄稻区水稻推广作出突出贡献。品牌的背后,是品种的科技支撑。河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团队从老百姓“吃好”的消费需求出发,致力打造“河南味稻”。从水晶3号、郑稻18、郑旱10号,到郑稻201、郑稻C42、郑稻22……数十年的潜心研发,这些品种已经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河南味稻”品牌打造的“芯片”,它们支撑着原阳大米、范县大米、息县香米等区域品牌的复兴……但品牌不能只靠品种来“单挑”,希望从品种培育、产品营销等方方面面携手发力,助力河南稻米早日复兴。

□李丽焦莫寒

河南是全国典型的稻麦两熟区,河南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沿黄稻区是全国重要的粳米产区。河南更有优质好吃的粳米!“好吃”的背后,是什么?走,去地里看看。

划行、分种子、撒种、插标签、做标记……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王亚博士正带领团队在田间试验。“育秧、插秧、选种、考种,这些工作我们年年做,从水稻食味入手,选育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好品种。”王亚说。

“让河南稻米更好吃!”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尹海庆总结,近5年来,依托院县共建、乡村振兴等项目,水稻研究室在豫南、豫北两大稻区建立示范基地10多个。在沿淮稻区的息县、商城县、光山县以及沿黄稻区的原阳县、范县等地,依托有实力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成了一片片优质香粳稻核心示范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孕育着越来越好吃的河南稻米。

河南有好吃的稻米

万里黄河长,好米看原阳!“看看我们水稻、瞧瞧我们的大米。”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海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学用新媒体,他注册了抖音账号,宣传推广水牛赵村生产的特色生态大米产品“水牛稻”和“水牛赵”。据了解,目前“水牛稻”生态稻蟹大米每斤售价均在8元以上,稻田蟹的售价每斤可达80元,并且供不应求。水牛赵村的“一稻一蟹”模式综合亩产值可达12000元以上。

黄金晴是最初很多人知道的原阳大米老品种。针对水牛赵村优质稻米品种单一和老品种退化的产业突出问题,省农科院引入培育了食味更优、产量更高的郑稻C42、水晶3号等水稻新品种,同时指导该村对黄金晴大米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为复兴原阳大米提供品种保障。

“自2019年以来,省农科院水稻团队带来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2023年,我们村种上800亩郑稻C42,按每公斤12块钱的价格卖给全国供销总社等单位,因为郑稻C42的产量更高,这样算起来,村里种的这个新品种比种黄金晴能多收入96万多元。”赵俊海说,“这样一来,大家的种植热情更高了,‘水牛稻’和‘水牛赵’的名气也叫响了。”

水牛赵村的“弱碱米”“蟹田米”等稻米产品顺利卖向全国,也让消费者明白原阳大米不仅只有黄金晴。

孕育好吃的河南稻米品种

水稻研究室围绕品种出发,努力孕育河南更好吃的大米品种。“每年都要在几千份甚至上万份材料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进行‘加代’种植。一般来说,一个材料至少需要‘八代’,才有可能将优良特性稳定遗传下来,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品种,因为这些材料还需要去参加‘考试’,通过审定后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也就是说,一个品种从试验田走上餐桌,至少要花8年时间。”省农科院粮作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王亚说。像香粳稻新品种郑稻C42,除有特殊的香气外,其镁含量和维生素B1含量比黄金晴还要高出不少,产量和食味也均在黄金晴之上,是继水晶3号之后我省粳稻品质育种的新突破。

在示范推广下,目前郑稻C42辐射带动了原阳县优质稻种植近4万亩。“稻米种植相对不易,涉及人工环节多,种植成本高,一般农民不愿种。那就得拼效益,力争做最好吃的大米,效益上来了农民自然积极性高。”王亚说。

正是因为新品种丰产、优质、抗逆、广适等优势,从2021年示范推广5000亩,到2022年的1万亩,再到2023年推广7万多亩……郑稻C42,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还有在此基础之上推出的郑稻22、郑稻25等,品种进一步优化,产量更高,食味更优。

努力让河南稻米更好吃

作为省农科院科技创新优秀团队,近年来,水稻研究室针对优质水稻绿色高效生产发展趋势,将传统育种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探索定向改良品质的育种技术路线。“自2000年以来,我们一共选育了13个国审或省审优良粳稻品种。”王亚表示。

在豫南的息县项店镇齐寨村,为助力打造“中国香米第一县”,水稻团队带着品种和技术,建立示范基地,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的“息县香米”系列产品,重拾豫南香米传统产区的荣光;在濮阳县前康庄村示范种植500亩郑稻C42,产出的“前康香米”市场售价每公斤20元,市场前景可观……还有水晶3号,在业内早已是“好吃大米”的代名词了,在首届全国稻米食味品鉴会上获得金奖。这个奖的评定由各省推选,过关后再由院士和水稻界“大牛”评定,含金量非常高。

为了拼口感、比效益,“河南稻米”继续在发力。日本越光大米,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公斤售价近100元。但由于水稻尤其是粳稻感光性强,生育期随纬度变化大,“越光”引入我省后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且株高偏高。“我们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在不影响食味的前提下,定向拉长‘越光’的生育期并降低其株高,使之适应我们河南稻区的生态条件,这样就可以回避直接针对稻米品质育种的难点,目前已取得较好的进展,很快就会有口感更好、产量更高的‘越光’改良系品种可以进行本地化种植。”王亚表示。

小小的水稻,产生的蝴蝶效应不止于此。

以优质水稻产业为纽带,指导水牛赵村发展乡村旅游,举办乡村研学、农民丰收节、乡村美食节、果蔬采摘节等,吸引游客参观游玩,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