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过八成夏播四成多零碳发展莘川出彩让河南稻米更好吃“秸”尽所能聚“秆”成金“抢”秸秆图片新闻睢县乡村路相连业兴人气旺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3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04

“秸”尽所能聚“秆”成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吴向辉

“三夏”麦收忙,遍地铺金黄。在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的麦田里,一辆辆秸秆打捆机将收割后的秸秆“吞下”、压实,再“吐出”,一垛垛打成捆的秸秆摆放有序,成为“三夏”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打包成捆的秸秆将被制成饲料、肥料、燃料等,既增值增收,又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了秸秆‘变废为宝’,解决了农户‘丰收后的烦恼’。”龙井乡东亮畜牧家庭农场负责人屈东亮介绍,夏收期间,农场已收储小麦秸秆1000余吨。

河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近8000万吨。近年来,我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疏堵结合”的原则,将“生态包袱”变“金色财富”,让秸秆发挥大作用,形成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秸秆综合利

用率达93.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取之于田,反哺于地

“自从实施秸秆还田后,省了不少事,过去不知道怎么处理的秸秆也有了着落。”5月31日,永城市演集街道曹楼村村民曹心文看着麦田里隆隆作响的收割机说,“经过深松和两遍旋耕以后,就可以播种了。”

眼下,曹楼村的抢收、抢种正如火如荼进行。收割机驶入一片成熟麦田,“吞下”一株株麦子,再将粉碎后的秸秆抛撒在田间。该村党支部书记郭淑娅介绍:“几年前,大家对秸秆还田认可度还不高,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大家发现秸秆还田既可以增加土壤养分,还能保水保肥,提升粮食产量。”

根据全国主要农区监测结果,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在5%~7%之间,作物增产幅度在2%~4.5%之间。在我省,肥料化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目前全省秸秆肥料化比例达75%,每年约5500万吨秸秆还田。

田地是秸秆最主要的去处,如何实现科学还田,更好发挥秸秆还田后的生态效应?眼下,我省正分区域、分作物示范推广翻埋、碎混等还田技术模式,以更好发挥秸秆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肥料化利用已有一定规模基础,但还存在还田质量不高的问题。接下来,要在利用技术水平上下功夫,提升肥料化利用的质量。”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小麦秸秆回收,经过可控限氧的高温碳化技术,可制成碳基肥和生物源水溶肥、叶面肥。”博顿碳业科技(郑州)有限公司负责人项欣欣介绍,目前,该企业通过“秸秆离田、碳基还田”,可处理10万亩农田产生的秸秆,生产的碳基肥料将促进作物高产丰收。

河南是食用菌种植大省,秸秆除了用于做基料外,还可以直接还田种食用菌。“栽培1亩大球盖菇可消耗10~15亩秸秆,秸秆收集后不需要灭菌等复杂操作,只需就地预湿堆制7~10天,把菌种接种在秸秆上,之后覆上一层土,就等着收菇吧。每产1吨菇还能够产生1吨菌渣有机肥,可以提升地力,改良土壤。”虞城县闻集乡食用菌种植大户利金站说。如今,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专家研究的秸秆“过菇还田”模式已在遂平县、虞城县、武陟县等多地进行大面积实验推广。

秸秆变肉换奶,养殖节粮增效

5月30日,走进镇平县侯集镇,只见卡车、农用车在乡间小路上来回穿梭,将已打好捆的秸秆送至各储存点。种粮大户刘航说:“我今年流转了3600亩土地,所有的秸秆都离田了。”

刘航今年的秸秆都转运到当地的山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处理。“我们把这些秸秆回收过来以后,将优质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差一些的秸秆就和食用菌下架的废料混合在一起发酵,制作成有机肥,然后再返田。”合作社负责人魏丽平说。

据了解,目前,镇平县建立了26家秸秆收储企业(合作社),年收储秸秆30万吨以上,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秸秆离田、收储、加工、销售体系。

在豫西汝阳县,麦收已进入尾声。“这些天不断有农户拉来秸秆售卖,每天收储秸秆20吨左右。”上店镇秸秆收储户褚龙飞忙得不亦乐乎。

褚龙飞收储的秸秆都供给了周边的养殖户。在辉煌养殖场的牛舍内,1500余头肉牛膘肥体壮,所用的饲料都是秸秆制成的“营养餐”,日消耗量15吨左右。“秸秆经过熟化、糖化,营养价值高,是优质的饲料,可大大提升肉牛质量。”养殖场负责人李书光说。

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汝阳县探索构建了“县有规模化利用企业、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式收储点、组有专业化收集队伍”的四级秸秆收储体系。汝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东升介绍,全县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农机合作社达到20个,农机作业服务覆盖面90%以上,建成收储池98座,收储量达29万吨。

当前,我省正结合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开展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推动秸秆代草节粮、变肉换奶,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20.36%。

下一步,我省将依托我省畜牧业优势,结合40个养牛大县和秸秆资源分布,谋划打造南阳、驻马店等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带,探索构建全产业链饲料化发展模式和持续运行机制,提升农牧循环效能。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产业链

在桐柏县埠江镇付楼村豫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3条生产线同时开足马力运行,成捆的麦秸秆在自动流水线上通过粉碎、烘干、混合、压制成型、冷却等流程,不到10分钟,秸秆就被转换为生物质颗粒。

在厂房内忙碌的该公司总经理刘征说:“我们以小麦秆、玉米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材料,加工生产生物质颗粒,它既能当牲畜养殖的饲料,又可替代煤炭直接燃烧,是一种清洁环保、发热量高、干净且无污染的新型洁净能源,1.5万吨秸秆加工成生物质颗粒能替代8000吨原煤。”

刘征自豪地说,尽管公司规模不大,却能够每年“吃”下秸秆1.5万吨以上,制造出生物质颗粒1.5万吨,实现利润600万元。

利用秸秆发电,生产人造板材、复合材料等,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方法在我省各地层出不穷,秸秆在“七十二变”的同时,也实现了价值提升。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继续创新思路举措,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市场主体培育,探索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鼓励高值化利用,让小秸秆释放出大能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