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刘会若
刚工作不久的张娜(化名)最近参加单位体检,被医生告知房间隔缺损。看到张娜的脸色大变,医生忙安慰她:“只是多个‘心眼’而已,不要紧张……”
什么是房间隔缺损?真的像医生轻描淡写的那样“只是多个‘心眼’”?自己平日里偶尔的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与这有没有必然联系?自己几年后要面临结婚怀孕,这个“心眼”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自己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因为这个多出来的“心眼”突然嗝屁了……一时间,张娜心中充满了疑虑和各种不好的联想。
且听笔者慢慢讲来。
人的心脏有4个“房间”,两个在“楼上”叫心房,两个在“楼下”叫心室,根据左右方位分别称为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正常情况下,两个心房之间有一堵墙,是不相通的,一旦这堵墙上多了个“洞”,即房间隔缺损(以下简称房缺)。
房缺是最常见也是症状最轻、病程较长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血流交通。有数据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缺)的成年人更有可能生下患有心脏缺陷(当然也包括房缺)的孩子。
根据胚胎学发病机制和解剖学特点,房缺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大约80%为继发孔型房缺,这类患者平日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可能要到儿童或成年后才被发现。
如果房缺很大,医生在听诊时可听到异常的心脏杂音;如果房缺较小,单凭听诊器很多时候无法诊断出来。
左心房的特点决定其压力大于右心房,长久下去,右心房的容量变大,由右心室流向肺血管的容量也变大,就会导致肺血管容量性压力增高、右心增大和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发生。根据房缺的位置和大小不同,临床症状和预后也不一样。个别患者会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呼吸急促、疲倦加剧、心律不齐、心悸和(或)晕厥。出现症状后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增加中风、心力衰竭的风险。
像张娜这样的年轻女性,无论房缺位置大小、修复与否,都应该在怀孕前去看成人心内科或心外科医生,以评估心脏功能和风险。虽然大多数患有小房缺或房缺已修复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无不良症状,但也存在一些风险;那些有较大、未修复房缺和(或)其他心脏以及肺问题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和产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因此,在整个孕期继续接受成人心脏科医生和高危妊娠产科医生的随访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并非所有房缺都需要干预治疗,较小的房缺可以终生观察随访,那些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或导致矛盾性栓塞的房缺,才需要评估其是否需要关闭。
房缺早期诊断修复,预后通常很好;成年后被诊断并修复,且肺动脉压正常的患者也有望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