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韩田野田妍锐韩佩洋
眼下,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10月31日,记者在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看到,4800多亩柿子林中,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仿佛一盏盏火红的小灯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饱满盈实、娇艳欲滴。
“我种了20多亩柿树,今年长势非常好,果子比往年都好很多,预计亩产五六千斤,按一斤两块五计算,一亩地收入一万多元不成问题。”扳着手指算收入账的果农方晓辉,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刘门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山区,有2000多年的柿树种植历史,是有名的柿子之乡。”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介绍说,由于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当地非常适合种植柿子。也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刘门柿子甜度高、口感好、品质佳,深受大众喜爱。
“依托悠久的柿子种植传统和历史,我们以村集体企业为主导,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原先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4825亩,规模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有甜柿、早秋、大禹尖柿等十多个品种。”李海亮说,除了出售新鲜柿子,游客还可以通过“认养”的方式,体验田园乐趣。
为延长产业链,提高柿子的附加值,刘门村还办起了柿子加工厂,将鲜柿加工成柿饼,酿成柿子醋、柿子酒,还开发了柿叶茶等深加工产品,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过去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0多元。
在该村村头的柿子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对一筐筐柿子进行分拣、过磅、削皮、上架,通过传统工艺制作风味独特的柿饼。
“现在每天收两万多斤柿子,大概能出5000斤柿饼。”李海亮告诉记者,加工厂选用优质鲜柿为原材料,采取自然晾晒、自然捂霜的古法工艺,制作出来的柿饼具有个大、霜厚、底亮、质润、无核、味甜等特点,每年市场上都供不应求。
刘门村的甜蜜“柿”业不仅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还辐射带动了黄沟等周边村庄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进来。如今,磨街乡共发展柿树种植8000余亩,有效促进了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刘门村也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我们将牢固树立科技兴农意识,通过与农业农村、林业部门结合,加大对柿子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真正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磨街乡党委书记孟晓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