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孙继周(右一)讲解淀粉生产制作工艺
□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王利辉康晓灿文/图
“农业,居然能像工业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12月20日,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走进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上,红薯历经选、洗、剁、磨、漏、切、铺、挂等10多道工序,变身为一根根光亮透明、粗细均匀的粉条。一袋袋红薯鲜粉,将从车间“直通”海底捞、小天鹅等知名餐饮企业。
“粉条,是以红薯等为原料制成的特色传统食品。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入口柔韧,久煮不烂,是一种食法多样的美味食品。”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河南省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继周介绍,禹州粉条的加工生产已有500多年历史,粉条制作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田农业也跻身“中华老字号”行列。
60岁的孙继周曾是一名乡镇基层干部,与“三农”打了20多年交道。他深知,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正是看准了禹州粉条生产的优势,20多年前,孙继周决定辞职创业,在农业产业发展这条路上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003年,孙继周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2000元钱,以现代化农业为着眼点,以红薯粉条加工为突破口,创建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公司创办伊始,面对资金、市场的困境,孙继周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抱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严把质量关、安全关,让粉条系列产品通过美国FDA食品安全标准认证,取得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全国粉条制作领域是唯一一家。
孙继周将粉条生产概括为三个时代:“‘老祖宗咋做,我们咋做’的1.0跟跑时代;半机械化生产的2.0并跑时代;智能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的3.0领跑时代。”
每一次迭代,都离不开创新。如何解决干粉条的泡发问题?能不能生产出开水一泡就能吃的粉条?孙继周既咨询制作粉条的老师傅,又外出考察学习,他“五顾茅庐”,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许昌学院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聘请8位博士组成研发团队,成立许昌市盛田薯类鲜粉技术创新中心。公司先后投入500余万元用于研发新产品,使禹州粉条“七十二变”,酸辣粉、鲜粉条、火锅粉条等契合市场潮流的新品种纷纷亮相。传承数百年的禹州粉条制作技艺,因科技元素的加入,更具活力和魅力。
在遵循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盛田农业专家团队研发出了红薯鲜粉保鲜技术,取得13项技术专利和创新成果;开发生产出红薯粉、紫薯粉、蔬菜粉、药食两用粉等50多个品种,注册商标14个;鲜粉不需要泡发,不添加明矾,倒入开水1分钟后即可食用,口感滑爽、筋道,开创了国内鲜粉的先河;红薯鲜粉条成功出口到英国、美国、韩国、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家,让禹州粉条走向了世界。
“未来,我们将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为禹州粉条的传承与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孙继周信心满满地说。
扫码看禹州红薯粉条是怎么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