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建设中唱响青春之歌2>
--广东省人社厅“三支一扶”工作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杨勤 通讯员邱璟孟凡菊
观看: 2562      
赞: 2
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偏远农村的便民诊所、艰苦地区的田间地头、贫困乡镇的扶贫车间,都能见到青春的身影,他们是扎根基层的“三支一扶”人员。
今年是广东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第15年,全省公开招募2000名“三支一扶”人员,共有60977人报名,报招比例达30.5:1,创历史新高,“三支一扶”计划越来越受到高校毕业生青睐。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成为毕业生的职业价值新取向。当然,火热报名的背后,更离不开广东省实施的一系列激励政策。
出发--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经过3天培训,顶着大暑后的炎热,22岁的王彬羽出发了。他内心激动,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期待。
一个半小时车程后,王彬羽到达了廉江市吉水镇卫生院。把行李箱放进6人间宿舍后,同事便带领他熟悉卫生院的基本情况。
作为2020年广东省“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之一,王彬羽仍有一丝不真实感。家在茂名,学在韶关,几个月前,根本想不到自己会来吉水工作。韶关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大部分人毕业后选择到大城市和大医院求职。辅导员在班群里发布“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消息时,王彬羽决定,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能被录取,我真的很开心。”王彬羽说,以前通过媒体对乡村的医疗情况有所了解,来到吉水镇卫生院,他发现,这里与此前实习的医院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卫生院的基础医疗设施比较落后,医生的工作十分繁重,年轻的医生基本都在30岁以上,来看病的患者基本都是当地的农民,老年人居多。
面对新的环境,王彬羽初心未改。选择基层,就是希望通过所学知识服务更多的乡村群众,来到基层,就要付出更多心力。到院后的几天,他已经熟悉了医院的操作系统、常见病治疗和常用药,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给像王彬羽一样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人员提供支持和保障,广东省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将“三支一扶”计划纳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抓组织建设、抓规范管理、抓能力提升、抓经费保障、抓政策落地等措施,不断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以“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为例,2006年每人每月600元,逐步提高到目前不低于3600元。各级财政还承担社保补贴、交通费补贴、安家费补贴等,有关市县还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增加其生活补贴。
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15年来,广东省共招募派遣了21485名高校毕业生到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服务,“三支一扶”人员足迹遍及粤东西北16个地级以上市、83个县(市、区)的2188个镇街基层单位,极大促进了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利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有效为“三支一扶”人员扎根基层补齐了公共服务短板,提升了基层就业吸引力。
改变--基层是最历练人的地方
“有时候一天要接50多个电话,基本上都是村民打来的,事无巨细。”电话那端,周志清笑着说,自己完全适应了这种工作模式,没有村民找他,心里反而不踏实。
周志清是江西吉安人,2018年6月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他在广州一家国企工作,虽然工作轻松待遇也不错,但在农村长大的他总觉得所学专业没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年,他偶然看到了“三支一扶”计划并报了名,这成了他生活的转折点。
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基层支农,家人和朋友不太理解。但周志清觉得这是一个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机会。2019年7月,他来到了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
在这一年中,周志清克服了方言难关,跑遍了40多个村,与很多群众打过交道。修筑农田水利、探察农作物病虫害、协调农业机械、调节农村矛盾纠纷,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在田间地头奔走,原本白净的小伙也被晒得黝黑。
“农村是复杂的、多面的,这里让我有机会实践,也让我迅速成长、蜕变,从社会个体变成了基层服务者,我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更加成熟。”周志清说,他庆幸自己的选择,政府为“三支一扶”人员提供了很大的舞台,能干实事,能学技能,更能创造经验。
“助力‘三支一扶’人员在基层成长成才,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