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田春雨刘天鹏
万亩农田集中连片、作业道路平整通畅、灌溉沟渠纵横交错、现代化农业设备高效便捷……对西平县的许多种粮大户来说,今年的夏收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西平县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8万亩以上。”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说,“我们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国家粮食安全这份重任牢牢扛在肩上。”
激动“爹,咱家的小麦丰收啦”
6月1日上午8点,西平县人和乡的种粮大户丁军华来到自家流转的6800亩麦地里,随手扯下一个麦穗,用手仔细地揉搓,轻轻一吹,嘴里小声地数着:“5、10、15……55粒,是55粒!粒数不少,颗粒饱满,小麦成了!”他迫不及待地给父亲打电话报喜:“爹,咱家的小麦丰收啦!”
挂掉电话,丁军华又拨出一个号码:“老李,把咱们的收割机开过来吧,可以收割了,另外通知一下货车来拉小麦。”不一会儿,6台德国进口的收割机便开进了麦田,看着收割机奔腾驰骋,丁军华终于笑了:“最近几晚上,我都睡不着,盼着开镰收割,现在放心了。”
15分钟后,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变小,8辆12米长的卡车缓缓驶入麦田,看着金黄色的麦粒从收割机出粮口中喷涌而出,丁军华兴奋得手舞足蹈:“今年这小麦,亩产1300斤没跑!”
紧张“我们拼了命地赶播种进度”
智能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虫情监测器……在西平县老王坡现代农业示范区的3.1万亩核心区,坐在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敲敲键盘就能灌溉,动动鼠标就知道小麦长势怎么样,看着屏幕、吹着空调就能了解土壤墒情如何。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卫松说:“过去种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科技的加持,可以提前对病虫害和墒情进行介入干预,给小麦丰产丰收注入科技力量。”
“受去年秋汛的影响,再加上老王坡是滞洪区,地势偏低,积水较多。为了尽可能减少播种时间过晚的不利影响,我们拼了命地赶播种进度。我们和项目方调用了多台大型抽水泵,紧赶慢赶完成了抽水作业。田间积水排干的时候已经临近‘立冬’,我们一边继续实施农田改造,一边组织力量抢种小麦……”刘卫松站在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的智能监测办公室,看着窗外滚滚麦浪即将收割入仓,去年播种小麦的经历再次浮现。
刘卫松说:“经过测产,老王坡核心区改造后的农田平均亩产比原来高出近300斤。”
自信“亩产一千五,能卖两三千”
记者驱车赶到二郎镇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恰巧碰到种粮大户张四新正在地头闲庭信步般查看小麦长势。
“我这50亩小麦可是超高产攻坚田,前天经过测算,平均穗粒数101.7个。”张四新侃侃而谈,“我种了2000亩地,跟种这片超高产攻坚田一样,都采用了宽幅精播等技术。我有信心,今年平均亩产一定会超过1500斤,卖个两三千块钱轻轻松松。”
张四新的底气从何而来?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国选说,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惠农项目降低种粮成本,农业保险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好政策,不仅解决了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而且让种粮大户更具动力,不断刷新“西平小麦”平均亩产新纪录。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我们县把这些关键点一一落实、落细于108万亩小麦生产的全过程,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西平小麦’能连年丰收,就没有悬念了。”西平县县长侯公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