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给钱给技术受灾田里夺丰收一个新奇故事是这样来的图片新闻内乡林果产业绽异彩我省小麦机收率 99.7 %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学以致用 坚决打赢防汛减灾这场硬仗打造世界一流的育种企业 推进两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三”制优化“减负”育人生态守牢法纪底线拒绝酒驾醉驾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78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4

政府给钱给技术受灾田里夺丰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王侠李萌萌杨利伟李梦露

“请放心,俺种的500亩小麦平均每亩实打实收1300多斤!好于往年,又丰收了!”6月12日,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小麦大面积收获,高标准农田核心区种粮大户、卫溪街道傅庄村党支部书记付太华急切地向总理和关注麦收的朋友们报喜。

黎阳收,顾九州。截至6月12日,浚县103万亩小麦已收获95.6万亩,占比92.82%。伴随着我省北部粮仓浚县小麦的大面积收获,河南麦收基本结束,全面打赢了夏粮丰收保卫战,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去年7月,受洪水侵袭,我们这里30万亩高标准农田被淹,平均水深2.6米。”付太华提起往事,深深叹了一口气,“面对一片汪洋,村民既无力又无钱自救。正当村民绝望时,政府来人了。”

浚县派出了一波波机械设备奔赴田间地头,统一挖沟,疏通沟渠,排出积水。对于积水较深的地块,用水陆两用挖掘机开挖毛沟;对于积水较浅的地块,用潜水泵进行抽排。

去年8月18日,李克强总理到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查看农作物受损情况时,田间道路已经露出来了。李克强总理对付太华说,国家会加大支持,帮助群众恢复生产、减少损失。付太华当时向总理作出承诺:一定要种出最好、最优质的小麦,用丰收来回报总理的关心。

随后浮现的大田像水汪汪的豆腐,钩机用“刀”在田块上划出“井”字沟,沥水,沥干水后,地面还有一层糊涂泥,不透气,村民就用耧划破淤泥膜,给地通风透气。“晾”好墒以后,拖拉机能下地了,村民才开始播种。

小麦晚播一个月,还能种成、长好吗?村民心里没有底儿。

“政府说:种足种够,一块地都不落下!”付太华说。

去年11月12日,拖拉机轮子打着滑,连泥带水地“冲”进大田,勉强地把小麦种下去了,为了保证产量,一亩地播种了60斤麦子。

全省的农业技术力量都汇聚而来,省小麦种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六次下田指导麦播,省农科院,鹤壁市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的科技团队天天来地头办公。

“因为温度低,小麦播种十几天后才出苗,麦苗出来15天以后,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喷洒了两遍配制的全营养剂,提高抗寒能力。到年根儿,麦苗明显地变绿长壮。年后进入拔节期的小麦就和正常播种小麦一个样了。”付太华说。

“今年的小麦灌浆充分,籽粒饱满,品质好,产量高。”付太华说,“从前期挖沟排水、播种,后期技术跟踪指导,全部是政府买单,给钱给技术给鼓励,是政府让灾年变成丰收年!”

“有人说,卖青贮中啊,一亩地1500块钱,我回答,给多少钱,都不卖,都不会让他割我一棵麦,因为我们农民已经认识到小麦是一种战略物资,关键时刻能保命,给钱就能让咱把命交出去?”付太华说。

“经历过疫情、洪水,我们农民比任何时候都更有粮食安全意识,不管麦苗长得好坏,都不能卖,都要种好,老百姓管这叫颗粒归仓,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饭碗,这就是浚县农民的心声!”付太华说。

如今,浚县103万亩小麦喜获丰收,预计小麦平均亩产1146.4斤、优质强筋小麦平均亩产1135.2斤。浚县高标准农田经过灾后重建,焕然一新,新打机井1639眼,新建农桥188座……

经历过洪水肆虐的煎熬和全力自救的重重考验,晚播小麦丰收了,家园重建了,粮食安全意识提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心贴得更近了,浚县在灾难中成长进步,浴“水”重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