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段发广史笑妍田成瑞记者尹小剑)切割、捣碎、包裹……11月13日,在信阳申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娴熟地操作着机器,将艾草进行深加工,一根根艾条被装进快递箱,运往全国各地。
“别看这小小的艾草,全身都是宝!”正在车间忙碌的公司负责人熊林斌随手抓起一把艾叶笑着说,“不仅能制药,还可以提炼精油用于加工美容产品,市场需求大,种植效益好。”
目前,罗山县艾草种植面积1.7万亩,干艾叶年产量1.7万吨左右,有艾草种植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0余家,艾草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熊林斌是土生土长的罗山人,曾长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2017年,他返乡创办了申艾公司,专注艾草种植、收购、研发、加工和销售,并注册商标“灵山古艾”。
跟着熊林斌,记者来到该公司的艾草种植基地,旋耕机来回穿梭,深翻整地并清理着地表杂物。“我开旋耕机一天能挣150块钱。”农机手李保明笑呵呵地说,每年冬至前后开始种植艾草,来年端午节左右就可以收获了。
“我们利用岗坡地,不仅种植艾草,还套种桔梗、野菊花、杜仲、夏枯草等药材。”熊林斌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是罗山县最早一批从事艾草产业的企业,目前种植规模达6000多亩,年产值7000多万元。
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申艾公司引导农户与公司合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申艾公司已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艾草4000多亩,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艾草种植只是第一步,打开销路才是致富的关键。在公司所属的大别山艾草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除了满墙的专利证书,一个个鸡蛋形状玻璃瓶盛装的棕色颗粒格外引人注目。熊林斌介绍,这些瓶子里展示的是公司经过多年技术攻关选育的“灵山古艾1号”种子,该品种产量突出、品质优良、药效成分高,被认定为河南省道地药材品种。
熊林斌坦言,虽然当地艾草产业规模较大,但产业组织散、小、乱的问题一直存在,多数企业仍以生产艾绒、艾条等粗加工低端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今年2月,申艾公司正式获省科技厅认定,建设大别山艾草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攻艾产品研发、机械制造。目前,该中心已申请专利16项,其中8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
据熊林斌介绍,多项专利技术加持下,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再到消费市场,小小的一株艾草已经撬动大产业,走出了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