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雪漠大寒在岁终今年去哪里过年一碗馄饨的温暖乡村戏事年画藏着世间温馨石磨声声传乡音写春联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6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1-19

乡村戏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董国宾

走出乡村,记忆中总会留下什么。我最忘不掉的,便是乡村的戏事。

乡亲们天天在地里耕作,一旦闲下来,生活中就缺少很多东西。晚上打谷场上要唱戏了,老老少少安闲的时光里,一下子有了滋味,村子也便沸腾了。那时乡村都是这个样子。乡村戏事在乡下是个挺大的事,我们那儿称唱大戏,规模再小,也都这么叫。在我们村,我可没少看大戏。

我们村常常有戏看,日子也过得热闹,外村人起名戏村,他们自然也会跑过来过戏瘾,因为村里就有个戏班子。村子不算大,会唱戏的人却不少,嗓子一亮,人人都说好。这个戏班子都是种田的农民,但他们又颇有些功底。晚清时村里好多人爱唱戏,还出过几个名角呢,方圆数百里算是唱得响。世代相传,我们村还真称得上戏村,连小孩子也能唱上几段,田埂上片刻休息时间,也有人扯着嗓门唱。

年节里戏事最多,一场赶着一场,地里没了农活,乡亲们有了闲,村子里照样好戏连台。戏班子不用花钱到别处请,村里几个人一撮合,拉起场子就是一台戏。别看戏班子整日泡在泥土里,但演艺还不赖,做、念、唱、打功夫倒是有些底子,只是乐队简单了些,只有板胡、二胡、三弦和锣鼓,可伴奏起来挺有气氛。乡亲们对台上唱腔听得惯,花花绿绿的戏装和道具,看着也过瘾,倒增添了几分生动和逼真。村东头打谷场上,像模像样的戏台没有,只筑了个高台,搭个天篷,用布幔围起来,一个个戏迷就全找到了感觉。入戏的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但小孩子比谁都心急,离开戏还早呢,就搬了凳子到戏场去占地。晚饭一过,那才叫热闹,几乎全村人倾巢而出,成群结队地向戏场蜂拥而去,十里八村的人也往这儿赶。还有不少百里开外的戏迷,提前住到近处的亲戚家,只等着好好过一场戏瘾。打谷场上,人头攒动,灯火通明,这大概是小村庄最热闹的事了。

三通锣鼓过后,戏开演了,演员唱得正酣。《秦香莲》最动情,情恻恻,恨悠悠,思绵绵,观众在台下也跟着一下一下抹眼泪。戏曲《精忠报国》最牵动心魄,爱国名将岳飞在台上骨气正坚,群众对这个铮铮铁骨心仰目捧,只可惜奸臣当道。场下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蹿到台上,将“秦桧”除之后快。《穆桂英挂帅》每年都应邀重演好几遍,每次上演,乡亲们都充满了豪情和满足。那时我是个顽心小童,我的最爱当数《孙大圣》。孙大圣金箍棒一耍,我只觉得两眼冒金光,真逗真开心。戏曲把乡亲们的魂勾了去,演到情深处,整个戏场像开了锅。

巴掌大的村除了种庄稼,再就是戏事,乡亲们日子颇欢畅。走出农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