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在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和中国加速走向工业强国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受到中国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追捧。积极推进新工科教育成为中国面向未来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满足未来产业需求的必由之路。
中国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定位对新工科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新工科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新工科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其不仅可以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与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融汇互通,从而提高高校整体育人、育才质量和成效,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高校对国家战略和教育方针的服务高度。
作为当前服务国家战略和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与实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强化新工科课程专业教师思政意识
新工科背景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是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蕴含的人文关怀,以及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意蕴,导致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佳。为了提升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必须强化新工科课程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首先,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要调整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引导,让新工科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意义,激发新工科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责任担当。其次,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专题讲座等学习活动,或者利用学习强国App等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增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最后,教师应自觉主动加强学习,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身作则,将课程思政落到教学实处。
深挖新工科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资源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和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支撑。为了实现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需要深入挖掘新工科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蕴涵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促进课程思政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可以组织新工科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课程思政专家就新工科专业课程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开展集体研讨,集众人智慧找准找全教材中、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新工科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补齐教材中缺失的思政内容,并编写富含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讲义发放给学生,延伸拓展思政教育体系。
改进创新新工科课堂思政教学设计
新工科对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新工科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工科建设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为了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新工科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需要创新思政教育融入新工科专业课堂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融合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促进思政价值引领与新工科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方面,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导向,进行新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设计,制定明确的思政育人目标,找准思政元素融入新工科专业的切入点和路径,确保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合理、恰当,以实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思政效果,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态度、思政育人目标达成度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持续优化新工科课堂思政教学设计。
完善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监评机制
提高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应完善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监评机制,以必要的教学监督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形成倒逼改进教学成效的效果。首先,可以建立由新工科专业教师、思政专业教师及课程思政专家等共同组成的教学督导团或督导组,定期组织他们深入课堂,对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全程跟踪听课,监督教学过程推进。其次,组织督导团的教师和专家加强交流,对授课过程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意见,通过现场把脉和全面评估等提升新工科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进而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整体成效。最后,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调研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情况、改进意见等,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及课程组,从而助力新工科教师以学生意见反馈为导向,改进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在中国加速走向工业强国和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可以通过强化新工科专业教师思政意识、深挖新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改进创新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方法,以及完善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监评机制等路径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凝聚全员力量推动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全过程建设,强化新工科教育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力量。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