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时代的青年,扎根基层是时代的号角。济源市轵城镇交兑新村四季如初的“迎客柏”,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见证着我春夏秋冬不忘初心的点滴成长。而我就像一粒种子,在交兑新村的土壤里,经历春种、夏长、秋收和冬藏,结出了理想的穗!
“大娘,您这地里种的都是什么呀?”初到基层的我,对田野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大娘停下锄头露出朴实的微笑:“城里来的不认识了吧,我这种的,有豆角、茄子和西葫芦,过段时间还会撒上辣椒籽哩!”我拿起锄头也学着动作比画了起来。春日里,村民们忙着在田地里播撒种子,我犹如种子一般扎下了在基层的根。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地里转一转,认识蔬菜、苗木,和村民唠嗑,与他们的感情越来越近。
“三夏”生产时,村内浇灌水井无法正常运行,我赶到现场得知水井因年久失修造成管道破裂,便向村党支部书记汇报修缮管道,修缮时一旁的村民满脸愁容地议论道“要是咱们村的饮水管网能够更换,就能喝到干净水了”。带着疑惑我了解到1997年移民后,因资金问题,修建管网时将饮水管与排污管并排架在了排水沟中,长期使用出现老化,饮用水源存在被污染的风险。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深入调研,学习移民政策,和“三委”干部协商后,我决定起草申请,争取移民资金,主动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勘测工作,为饮水管网改造按下了“加速键”。夏天,我常常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生产生活难题,在奔走中学会了用政策解决困难。
金秋时节,“三秋”防火进入关键时期。一股浓烟引起了我的注意,寻着浓烟我找到火源,一位大爷无奈地向我解释:“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也不想烧,但有这5亩多的秸秆我没办法种小麦啊。”扑灭火源后,我答应大爷一定帮他解决秸秆冗余问题。经过了解,很多农户都面临这个难题。听说“旋耕耙”可以实现秸秆还田,这是一种环保高产的生产方式。于是,我积极联系了3辆机械,将秸秆打碎翻进土地,便于农户种植,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我完成了从“劝阻员”到“服务员”的转变。今年开春,大爷开心地告诉我:“多亏了小赵啊,现在我们每亩地能增产200余斤,真是做了件大好事,我们村就需要这样的青年干部!”在村民即将丰收的喜悦中,我也因为践行着“让农户增产增收,鼓起钱袋子”的初心,收获了饱满的“果实”。
寒冬季节,我到村内温室大棚参观,看到一捆捆新鲜的芹菜堆放着,询问菜农销量时,菜农却挠了挠头。原来是征地项目进程加快,加之天气影响,导致芹菜滞销,菜农损失严重。本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原则,我多渠道联系,当起了义务卖菜员,建立了3个配送群,助农人数近700人。我在寒风中的奔送,成功为菜农打开了销路,累计帮销2000余斤。冬天,凛冽的寒风和白雪更坚定了我与百姓共渡难关的决心。
村口的“迎客柏”经历着交兑新村一年四季的变换,也看到了我如同种子一般在基层深深扎下的根。
(赵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