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全局,坚持系统观念,谋定而后动。”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农村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过渡,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高技术集成、高装备水平、高物质投入的特征,大量物质、能量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往来流动。同时,城市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农村领域在承担产业转移、提供粮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集中表现,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高品质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乡村全面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推动农村生态环境高品质需要以科技为支撑,解决好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面临的困境,需要围绕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等进行相关政策优化和机制创新,提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加快治理方式转型升级。优化治理方式是农村生态环境高品质转型的关键。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高品质转型的关键。一方面,常态化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引导治理主体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有效方式,推动其树立开放、创新的科技治理理念,着力提升治理主体的科技能力,突破传统治理思维惯性束缚,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科技转型的生力军与动力源,主动牵头推进治理方式科技创新的有效开展,取得更大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把科技提升意识与能力作为评价和考核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重要指标,以更大力度推动治理主体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寻求和主动探索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融合的科学方法,实现治理方式从粗放式经验治理向跨越式科学治理转变,以更加智慧、高效的方式有效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卡点与堵点,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把农村打造成为治理方式科技化应用新高地。
汇聚科技资源,构筑治理决策科学化新根基。事实证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环境程序正义问题和环境分配正义问题,破解该难题的有效手段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即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决策科学化的关键要素,科学决策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整体提升的关键环节。然而,从当前来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因部门间沟通不畅,在技术创新统筹规划、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相互掣肘,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互联互通优势,全力拓宽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持续畅通不同层级治理效能汇聚和共享应用的通道,运用科技创新全方位凝聚和整合条块分割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科学统筹农村生态环境要素的标准体系建设,统一规划科技创新共享通道,打破一体化开发利用和汇聚融合的壁垒,推动形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数据资源库,构筑起治理决策科技创新智慧平台,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向科技驱动转变,用科学技术的贯通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制定出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治理方案,把科技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升级科技平台,培育治理主体协同创新动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难度大、复杂性高的系统工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农业面源污染、村民生活垃圾污染、产业企业废水废气污染、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这就决定了不同治理主体需要联防联治、协同发力。然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尚未完全跳出各自为政、多头分割的管理方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充分考虑其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构筑起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治理平台。一方面,以科技平台为依托加快构建一体化联动共治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加强区域内外的信息互通和交流协作,牢固树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盘棋”思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协同攻克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卡点问题,以强大的治理合力有效破解多头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以科技平台为牵引,不断拓展不同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式和渠道,激发起全社会协同共治农村生态环境的强大动力,使各方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群策群力、协同发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村民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开展科技创新监管,开创治理过程动态化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世界农业农村发展史充分表明,科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是科技强国。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提升科技水平,以高品质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因此,要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监管,依托数字孪生、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创新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优势,开展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的监测感知和预警预报,动态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微小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分类、畜禽粪便收集与处理等,及时追踪污染源,科学治理污染源。与此同时,运用科技创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沟塘渠库庭院厕等各生态要素面临的风险因子进行可视化呈现和深度化分析,帮助治理主体更加精准敏锐地识别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发现农村生态环境中的苗头性和潜在性问题,从而增强重大风险的综合研判、科学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为监测误差,有效提升农村生态环境风险防治的韧性,用更多更好的科技治理成果惠及广大农村与民众。
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实现治理模式系统化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连续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各生态要素的平衡不仅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为此,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聚势赋能优势,竭力构建智慧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治理模式从漫灌式的单项局部治理向精准式的整体系统治理转变,实现治理模式系统化创新与突破。具体而言,通过科技创新对农村生态系统各要素治理的具体情况进行清单化和网格化管理,紧密结合不同区域各生态要素治理的现实情况综合施治,有效维持农村生态系统各生命机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此外,运用科技创新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区域差异性和生态环境系统关联性的有机整合,实现农村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现象,以高品质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乡村真正“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助力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240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