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大型商超、餐饮企业,乃至街头理发店、洗车行都推出“会员卡”、“购物卡”或“储值卡”等形式的单用途预付卡(以下简称“预付卡”)。该卡由于资金周转快、吸引稳定客源、无需贷款利息而受商家追捧,同时因方便快捷、优惠力度大吸引大量消费者使用,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但由此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预付费卡行业套现跑路、商业欺诈频发。据统计,姑苏区2018年通过全国、苏州12315平台中接到涉及预付卡的投诉举报共95件,其中大多与商家关门跑路、服务质量缩水、新店不认旧店账有关。
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大量商家盲目挤入预付卡市场,发卡主体多造成监管难。预付式消费遍布于各行业,既有大型商超又有个体商贩、私营店主经营的小微行业者,还包括共享单车、线上发卡等网络预充值平台,发卡者数量巨大、监管困难,且监管部门涉及到商务、工商、金融监管和公安等多个部门,监管主体不明确,导致多头管理、无头管理问题明显。
二、大量沉淀资金形成“资金池”,监管薄弱易引发风险。诸如健身卡、美容卡之类的预付卡充值金额往往较大,消费者一充值往往成千上万;小微商铺的会员卡即使金额不大,集聚一定数量的消费者也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形成“资金池”。面对近乎于无息贷款的预付款模式,资本的逐利本性必然暴露无遗,这无异于将消费者的血汗钱去向建立于商家的良知之上,既增加了消费者承担的风险,也考验了经营者的道德。积累大量预付款的商家一旦跑路,势必引发消费者不满,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
三、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盲区,监管时缺乏明确依据。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均针对企业主体,要求实行预付卡登记备案,但为数更多的街边小店却处于监管盲区,甚少备案。有的小微企业净资产也就几十万元,发卡全额竟能达数百万元,个中风险不言而喻。实际操作中,市场上存在大量可以跨法人使用的“单用途预付卡”以及尚处于监管空白地带的“无牌”预付卡。此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消费规则、消费者维权以及救济途径并无明确规定,导致基层执法过程中缺少依据。
四、预付款交易合同不规范,消费者事后维权难。预付式消费时,合同文本大多不规范,存在大量对商家有利的条款;或者双方根本未签订合同,仅一手付钱一手交卡。消费者一旦遭遇经济损失,常常由于没有签订合同、索要发票或者个案金额不高等等原因,难以立案,维权事宜不了了之。如遇商家资金链断裂或恶意套现、跑路,消费者不仅维权时间久、难度大,而且即使找到经营者,资金也难全部挽回,损失往往只能“自认倒霉”。 (张晗玥 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