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利伟马丙宇李梦露
麦收结束,45岁的冯娜辛辛苦苦种了40亩麦子,平均亩产才800斤,一算账,亏了3000块钱,但她特别高兴:“值!”
“去年每亩交了700块钱的流转费,又花了两万块钱平整了土地,花了3000块钱运输费从养鸡场运来农家肥,今年麦子长得超出预期了,本没指望的4亩路边的新垦边角地共打了1400斤粮食。”冯娜对自己的种粮成绩挺满意。
辉县市峪河镇六街村原有970多亩耕地,历史上最好的地亩产不过千斤,最差的地亩产不过400斤左右。
6月7日,新麦归仓,冯娜又花了一万块钱再次平整了土地,花生播种机已经开始在这块地里播种花生。
“原来河滩上180亩地全村最赖,村里家家都有几分,我这40亩原来一共是80小块,亩产三四百斤,200块钱租出去都没人要。”冯娜说,去年,她竞标到手后,租来两台钩机、两台推土机挖了10天,才把地上的8个深坑、2个土堆大概推平,开垦好路边撂荒的4亩边角地,赶上了种麦。
历史上,在六街村乃至整个峪河镇,曾经为了公平,无论好赖地都分得稀碎。
这些稀碎的地块,耕、种、播、收都困难,像冯娜这样,很想种地的人,都望而却步。
2021年,峪河镇政府对全镇耕地进行了一场土地流转改革,村集体牵头统一整合耕地,再打包流转,峪河镇的土地由零归整。
六街村整合土地后,全村90%的耕地都流转给了本村8户村民,田埂、林边、路边还多整理出来了40多亩耕地。
冯娜是村里第一批竞标成功者,80家的40亩地变成一整块,每亩流转费从200块钱喊起,到700块钱落槌,被冯娜拿下。好多村民觉得冯娜“疯了”。
冯娜说:“大块地肯定便于耕种,现在竞标合同一签就是五年,投资改造、育肥耕地将来收益都是自己的。”
六街村60岁的徐秀英则感叹自己老了,尽管她在竞标中以1100块每亩的价钱“击败”了冯娜,流转到了350亩原单价700块钱的连片好地,她还是心有不甘:“我要像冯娜这么年轻,我指定会流转更大面积的土地大干一场。”
徐秀英一家人经营物流公司,不差钱,但她对土地有感情,爱种地。以前她东一点西一点在村里抠出30亩好地麦椒套种,30亩地分了五块,种起来不方便、不痛快、不过瘾。
流转费、肥料、机耕、浇水和人工费,徐秀英总共投入了70万元,正好政府有金融支持,她还贷了点款。
投入这么大,后悔不?
“后悔啊,后悔没多包点!”徐秀英眼都不眨地说,去年暴雨地里受灾严重,麦子晚播,但是今年天好,麦子亩产至少1100斤,等套种的辣椒和秋玉米收了,本钱回来了,还有赚头。
徐秀英还有意外惊喜。
“以前我儿子和儿媳对种地一点兴趣都没有,薅都薅不到地里,现在他们也觉着种地像个事业,都成了主力军了。”徐秀英说。
想种地的有地种,想务工的无挂牵。连片成方的沃野上长满了粮食,大型农业机械畅通无阻,冯娜和徐秀英们都充满干劲,六街村“活”了,峪河镇“活”了。
“事实证明,土地产出低不是因为没人想种地。土地整合流转后,耕作机械化水平顺势提高,长期合同,种粮农民没了后顾之忧。在峪河镇,现在种粮已经成为一种职业选择,种地方便了,粮食产能提高了,村里的人留下了,既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峪河镇党委书记司月莲说。
粮食丰收的密码,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