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农产品应摆脱“包销依赖症”
作者:郑桂灵 观看: 501       赞:

据《半月谈》报道,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不但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全面脱贫在即,“照顾式”消费扶贫逐步退场,扶贫农产品销售应创新思路,开拓稳脱贫需要的产品销售之道。

由帮扶单位带头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实现脱贫吃下了定心丸。但如果贫困地区农产品因此养成了“包销依赖症”,显然有违消费扶贫的政策初衷。让扶贫农产品步入常态化的产供销良性轨道、巩固和持续发展扶贫攻坚成果,就当坚决遏制“包销依赖症”现象的发生。

消费扶贫本意是通过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无论是政府人员的直播带货,还是社会各界的爱心购买,其前提都应该是贫困地区农产品货真价实和适销对路。但当下的部分扶贫农产品,似乎已经让人形成了价高质次的刻板印象。一些中间商抓住“商机”,或假借扶贫名义抬高价码、清理“库存”,或拉一两个贫困户入伙,大肆兜售自家产品,趁机发财,其中不乏“三无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扶贫的公信力。另外,大包大揽式的扶贫方式,让许多“包销”帮扶单位不堪重负、力不从心。有职工吐槽“500元慰问金只买回半斤茶叶”,道出了帮扶单位对“包销式的扶贫”的无奈。

摆脱“包销依赖症”,首先要对消费扶贫的政策有正确认识。消费扶贫固然是打破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困境有效途径,但这种“包销”只是一时之举。正如“扶贫先扶志”的道理一样,消费扶贫也要帮助贫困地区打开产品滞销的堵点,架起其与市场沟通的桥梁。“扶上马送一程”或“帮其送入轨道”的“授之以渔”意味显而易见。产品营销的主体责任和市场竞争力的形成,最终还要靠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他们才是进一步开展消费扶贫的动力。

其次,扶贫农产品认证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部分贫困地区农业种植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标准不统一,深加工能力缺乏,使得产品没有竞争力,难以依靠自身打开销售渠道。如果将扶贫农产品认证与绿色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等体系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扶贫农产品的信誉度,减少价高质次产品的出现,也可倒逼贫困地区提高农产品种植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确保脱贫后仍有长久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扶贫农产品摆脱“包销依赖症”,固然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而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的人才返乡建设,同样十分关键。很多贫困地区摘帽后,仍有重塑乡村发展生态、发展乡村市场化、做大做强农特产品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工作,这一切都离不开返乡人才的示范相应和“新农人”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