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忙着接收日寇占领区的各类工厂,位于“大后方”的重庆钢铁工业则陷入绝境。一方面,国民政府不重视“大后方”钢铁工业。相比于西南地区,日本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及华南地区留下的钢铁工业设施更完善,设备也更先进。战后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也在这些地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战后钢铁工业建设计划纲要》中指出:“除恢复发展东三省钢铁工业外,规划建设年产45万吨以上的钢铁厂四家”。这四家钢铁厂分布于北平、南京(浦口或马鞍山)、湖北大冶和湖南湘潭,没有一处在西南省份。另一方面,“大后方”钢铁工业基础本来就薄弱。至1945年底,“后方的钢铁业可以说全部崩溃,剩下尚在苟延残喘的不足十分之一”,钢迁会也未能幸免,生产处于半停滞状态。
1946年6月,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本就薄弱的钢铁工业江河日下,一蹶不振。1949年上半年,钢迁会电炉仅开工37天,平炉开工103天,钢板轧机开工30天,钢条厂开工110天。
1949年3月,钢迁会更名为“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 (未完待续)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