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是在选择中度过。只不过有的是主动选择,有的是被动选择。
1958年,祖国“大办钢铁”,新成立的马钢到淮北农村招工,我的父亲和众多小伙伴选择离开祖祖辈辈厮守的贫瘠土地,成为第一代炼焦工人。建厂初期,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许多工友为生活所迫,选择回乡务农。父亲动摇过,最终还是咬牙坚持,让我们一家成了“城里人”,可当我听说他和母亲经历的苦难,可以感受到父辈的选择里有太多辛酸和无奈。
1985年初,我从部队退伍进了马钢,被分配到焦化厂。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找到车间领导,央求他批准我报名参加不脱产的电大新闻班学习。白天在化工生产现场检修作业,晚上风雨无阻骑车到离家数公里外的湖东路小学听课。没有复习时间,我拆下床铺整夜站着温习一本本资料。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勤学苦读也磨练了我的毅志。走上宣传岗位那天,我就做出了“扎根焦化”的选择。在屡受“企业改革大潮”冲击的宣传岗位上,我无怨无悔地站了25年岗哨,付出了汗水和泪水。这几年间,我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振作精神为宣传焦化出力。
2011年,比我小24岁的堂弟也退伍来到马钢。叔叔让我陪同弟弟挑选单位,我向堂弟介绍焦化生产环境的改观、公司对员工队伍的培养,弟弟闻言心动地说:那我就报焦化。走上工作岗位后,堂弟在焦炉上得心应手,每次我去岗位上看他,都能听到师傅们对他的夸奖,当年被厂团委评选为“优秀共青团员”,第二年获评“马钢优秀共青团员”。去年公司公开招聘中层干部,堂弟也跃跃欲试。虽然没有入围,可他还是真切感受到了“潇洒走一回”的自豪,他的选择是新一代焦化员工对企业未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年,我的孩子在香港完成研究生学业,面对就业去向,他选择了留在香港锻炼。通过视频看到他的发际线在不断“提高”,我婉转劝说他最好回到我们身边,彼此也能有个照应,可儿子却不领情。现在的孩子眼界高,做父母能给予的爱,就是给他们一片自在飞翔的天空。
“甘蔗没有两头甜”,既然是选择,就难免有得失,我们要学会有所取舍。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关键的路口往往只有几步。如何选择,真得“且行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