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吃面的来历夏至之“至”古诗词里品夏至心中的田园郑东新区圃田乡 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工作古籍里的大麦小麦不能比大麦先熟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8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7

夏至吃面的来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珂珂

据文献记载,在三国时,我国已有伏日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中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来的。

这段史实中所谓的“汤饼”就是今天的热汤面片,即今天北京所言的“揪片儿”。河南、山东一带,人们除把面饼摊薄揪成面片做汤面的吃法外,还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菱形薄片,在绿豆汤中煮,称为面旗子或绿豆旗子。

当时的汤饼,即后世面条、汤面的先河。在夏至时节吃面,是享大自然之赐,也与当时的季节天气有关。我国黄河流域民谚曰:“芒种三日见麦花。”夏至前后正是新麦应时之季,人们吃面首先具备了物质基础,而且吃面条也比较简单易行。做着方便,吃着也方便。

在古代,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病、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