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吃面的来历夏至之“至”古诗词里品夏至心中的田园郑东新区圃田乡 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工作古籍里的大麦小麦不能比大麦先熟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8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7

古籍里的大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何弘尚伟民/文李庆琦/插图

大麦的别名有牟(繁体麰)、稞麦、牟麦、饭麦、赤膊麦等。按有无稃片大麦分为有稃大麦(皮大麦)和裸大麦,在不同地区,裸大麦又有元麦、青稞、米大麦等称谓。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关于大麦的诗句:“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周颂·清庙思文》)。这里的“牟”说的即大麦。

《诗经》中关于麦子的诗句有多处:“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豳风·七月》);“爰采麦矣?沬之北矣”(《鄘风·桑中》);“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鄘风·载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魏风·硕鼠》)。

儒家经典《春秋》中说:“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左传·隐公三年》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夏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卦辞中,有“告麦”“食麦”的词语。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第8册,有“正一月曰食麦”的释文解说。

古代所说的“麦”,是大麦与小麦的统称。所以上述古籍中出现的麦,我们也无法判断哪个指的是小麦,哪个指的是大麦。

《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关于大麦的陈述:“今夫牟麦,播种而耘之。”

三国时魏国张揖的《广雅》中也有记述:“大麦,牟也。”

医书中,则明确记载了大麦的特性、功效等。

汉代《名医别录》称大麦有“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的作用。

唐朝《唐本草》中说:“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药性论》也载有大麦芽有消化宿食的功效。

五代时期《食性本草》中称:大麦芽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南宋《调燮类编》称:大麦性平凉,助胃气,为面胜小麦,而无燥热。

明朝《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疗胀、消积进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热、益气调中、宽胸大气、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之功。”

明朝《本草经疏》中说:大麦,功用与小麦相似,而其性更平凉滑腻,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岁全食之,而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

明朝《滇南本草》说:大麦芽,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古籍中对大麦的记载和表述,举不胜举。

我国现代栽培的大麦,是由野生二棱大麦经若干过渡类型进化而来的。考古、语言、宗教、民族传统和藏、汉、羌民族发展历史的研究,论证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大麦已在我国青海的黄河上游开始栽培。而大麦的耐寒性远超于小麦,很多不能种植小麦的地方却能种植大麦,比如青藏高原地区--这里种植的青稞(裸大麦),已有3500年的历史,一直是当地农牧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古代欧洲人食用的麦类,主要也是大麦,直到16世纪后才被小麦代替。而现代,大麦主要用来制造被称为“液体面包”的世界级饮料--啤酒。因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世界上80%的大麦被转化成啤酒。

大麦的粗蛋白和可消化纤维均高于玉米,也是牛、猪等家畜、家禽的好饲料。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