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五卅路,有家皮具店,门头上悬挂着“同德箱包厂”的招牌,深棕色的实木上印刻着五个楷书大字,40余年风吹雨打依然熠熠生辉。这块招牌,工匠兼店主肖德林视若珍宝,每年都会取下来精心保养一番,因为它承载着皮具店曾经的辉煌岁月。
石库门、砖雕门楼、青石路面……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建筑群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而在同德里牌坊口,皮具店已经坚守在这里40余年。岁月斑驳了小巷的每个角落,也迎来送往一茬又一茬居民,皮具店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记录着小巷的寂寞与喧嚣,成为老苏州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更是古城里一处凝住时光的风景。
从干将东路拐进五卅路,走上百米就可看见同德里的牌坊,皮具店就在牌坊北侧。皮具店很小,一张案板、一台缝纫机、十几件高高挂起的皮衣、一排放满皮包的货架,就是这里的全部陈设,走进去像是穿越回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这里经过的人们,总能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案板前,像是一尊被时光凝住的雕像,他就是87岁的皮具店店主肖德林。
35岁的王刚对皮具店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在同德里对面的草桥小学读书,皮具店就一直开在那里。我和同学常“去店里,摆弄冲子、锤子等工具,或是捡上几颗铆钉当玩具。”
事实上,肖德林的皮具店已经开了40多年。肖德林告诉记者,1947年,刚满14岁的他来到老阊门附近的专诸巷,跟着一位远房亲戚学起了裁缝。没过几年,他又来到察院场,拜师学习制作皮包和皮衣。有了裁缝的基础,再加上刻苦好学,他很快就独当一面,成了学徒里数一数二的好手。上世纪70年代末,他来到同德里开起了皮具店,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半步。
这些年来,肖德林服务过的居民遍布古城。55岁的王凤珍阿姨,提起皮具店回忆满满,“我拥有的第一款皮包,是恋爱时未婚夫送的,就出自肖师傅之手。”除了做包,肖德林也承接着居民缝缝补补的活计。谁家的皮衣皮包坏了旧了,送到肖德林店里,花上极少的钱,总能焕然一新。“我搬离同德里已经有20年了,家里有皮衣要打理,还是习惯坐上一个小时的公交车送到这里。”王凤珍说,“肖师傅人好手艺好,我们老居民离不开他。”(苏宣 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