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雅琳曹国宏
“五彩斑斓的黑”,是对一种鸟的羽毛颜色最具象化的形容。
11月27日,邓天鹏翻开《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指着彩鹮的图片说:“远远望去,它的羽毛呈黑色,但是在阳光下,它会反射出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紫色和铜色,五彩斑斓。”
邓天鹏是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湾镇湿地保护站站长,是个专业的“懂鸟的人”。“感觉鸟多起来,是在2012年。”丹江库区水系连通后,邓天鹏经常流连忘返于淅川县大石桥乡和滔河乡拍鸟、识鸟。
毕业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邓天鹏,研究的是动物生态方向,2007年读研期间,曾参与导师关于黄河滩区鸟类研究的课题,对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进行过长时间的观察。
同样是在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淅川县建立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河南省第一个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丹江湿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青头潜鸭、大鸨、朱鹮、中华秋沙鸭、黑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时不时飞来度个假。鸟类从2008年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41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从3种增加到现在的10种。
最近两年,珍稀鸟类在淅川被监测到的记录频频刷新:
2023年2月,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朱鹮,最少的时候全世界仅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尽管日本把它奉为国鸟,当时却连一只都没有,现在咱们淅川也有了。”邓天鹏语气中满是自豪。
2023年11月,28只“鸟界国宝”东方白鹳集体来淅川过冬。
2024年5月10日,南阳拍鸟爱好者岳恒、李献彬在大石桥乡,拍到一只彩鹮。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迄今连续10年被监测到在淅川越冬。
“2016年,我观测到4只中华秋沙鸭。到了2022年,一下子来了一群10来只中华秋沙鸭。”邓天鹏说,鸟类增多的原因,就在于湿地水源充足、水质清澈、环境优良,水中有鱼虾蟹、芦苇等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为一群群路过或者前来越冬的候鸟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都说南方鸟儿北飞不过长江,但是在大石桥乡柳家泉村,中国最美鸟儿之一的栗喉蜂虎,从2020年起已连续4年南来栖息繁殖,淅川是目前已知它飞达的最北之地。
又是一年冬季,一群南飞大雁掠过丹江湿地,盘旋在麦田上空不再前行,它们似乎知道,到了淅川,就是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