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曹怡然
11月28日一早,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刘家埂移民小学六年级教室里,学生进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昨天的作业拿给老师黑艳丽检查。
黑艳丽不仅检查孩子们的作业是否做完,还挑出来一些题让孩子们讲述做题思路。
“班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没办法辅导作业,有些孩子就上网搜答案,我只能用这种笨办法来避免孩子照抄。”黑艳丽说,得让孩子真正把知识学到脑子里。
53岁的黑艳丽经历过两次“搬迁”,第一次是因为爱情。师范毕业那年,她从邓州市的一个平原乡镇,嫁到了淅川县的山乡,成为当地中学的一名老师。第二次是在2011年。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40岁的黑艳丽举家搬迁来到蒲山镇,与同是老师的爱人一起在刘家埂移民小学任教。
当时,她和爱人既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还要照顾家里老人、辅导正读初三的女儿。每天早上,黑艳丽都是第一个到校,安排好一天的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刘家埂移民小学的教学成绩常年在全镇名列前茅。移民搬迁以来,刘家埂移民小学没有出现一例失学儿童,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有60多名。
在教好在校学生的同时,黑艳丽还带领其他老师长期为3名特殊孩子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刘家埂村有一名学生患有癫痫,记忆力较差,有时连家人的名字都记不清,可每次黑艳丽一踏进他家的小院,他就高兴地上前喊“老师”。这名学生的奶奶介绍说:“黑老师每周都来给孙子上课,算起来快10年了,孙子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说起搬迁后的变化,黑艳丽讲,来到这里后有了更多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教学水平。她的女儿今年也完成了博士学业,在东北大学留校任教。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采访当天,黑艳丽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特殊的节水思源课。据她介绍,17名学生中有15名是移民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在搬迁后出生的,“老家”“丹江”对他们而言,只是家人常提起的字眼。
“我想带孩子们回去看一看美丽的丹江,看一看他们父辈出来的地方。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搬迁新家是为了丹江口这一库清水。作为移民的孩子,更要懂得节水思源,把移民精神传承下去。此心爱处是吾乡,唯有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才能真正扎根成长,把异乡变家乡!”黑艳丽动情地说道。